何建新紫砂壶艺术人生

龙山砂,阳羡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

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陶艺冠古今。
紫砂壶的故乡——陶都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水土利陶,砂壶宜茶。明清的词人墨客写下了《阳羡茗壶赋》、《阳羡名陶录》等诗文赞美宜兴。宜兴本是长江三角洲的西陲的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哉。这是历史悠久,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特产丰富,尤以紫砂壶驰名天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茶经》评述,古代饮茶的茶具分八类二十八种,品类之多,世界第一。陆羽的时候推崇“越窑”,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异军崛起,成为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
宜兴紫砂始自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深得海内外多方人士的钟爱。明清之际,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参与,紫砂壶的技术和艺术不断提高,名家名壶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大地括起了“紫砂热”,紫砂壶因其独特的风姿,在众多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中一权独秀,风靡港台并波及大陆和世界各地。
紫砂壶为什么这样名贵:一是材质特殊,五色土紫砂泥宜兴独有;二是工艺特殊,手工操作,全手工成型;三是装饰特殊,紫砂壶上的诗书画印陶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四是功能特殊,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包罗馊。所以紫砂壶有“壶中之冠,陶中之王,赏者倾心,藏家至宝”的评价。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清初学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有“方非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的赞语。紫砂壶的美,还在于壶砂、壶色、壶形、壶款、壶章、壶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多艺术融于一体,而紫砂壶上乘之作的铭刻又达到“切茶、切水、切壶、切情”一把上乘的壶,可谓是美妙绝伦。
紫砂工艺历经数度兴废衰荣,紫砂世人更是名师辈出,以明代的供春、时大彬、惠孟臣,清代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邵大亨、黄玉麟,到现代的任庭、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他们将紫砂工艺推向了顶峰,紫砂壶“不胫而走遍天下”,其价值也达到了黄金所不能衡量的程度。
当今,随着现代陶艺的兴起,紫砂百品竞妍,流派纷呈。尤其是紫砂壶艺创作,了更多的修改色彩和文化意蕴。自壶艺大量顾景舟后,陶都又涌现了许多壶艺名家,紫砂作坊星罗棋布,各自在个性天地里耕耘。他们文化素养丰富,全面掌握了制壶艺术手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何建新就是新的历史时期造就的紫砂新秀。作品立意新颖,追求多变,制式广博,内涵丰富。何建新,1983年始从事紫砂陶艺制作,紫砂壶艺清秀淡雅,传统中寓创新,尤其擅长陶刻艺术,他凭着扎实的书画功底,能直接用刀在紫砂壶坯体上刻出各种书体,刀在壶面游走,如同笔在宣纸上挥洒,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
缘结翰墨推陈出新,情系金石不拘一格。静观何建新的陶刻作品,多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近似元曲况味,朱耷笔意,形成淡雅、恬静、孤绝、清疏的风格。这种陶刻作品,用刀豪爽厚重,线条含蕴古朴,达到了平淡中见新奇,淡泊中含洗练的艺术境界。壶面的刻画装饰,是以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为题材,巧妙地与造型结合,诗情般的画意,隽永的茗茶词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别开生面,深深地吸引诸多收藏家及文人书画家喜爱。
何建新陶刻手法的特点是力求多变,他运用传统的清刻、阴刻、阳刻、琢砂地刻、着色刻等多种手法,达到作品的意趣,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因“材”施艺,巧于用刀见长,刀刀见功底。其陶刻装饰与紫砂壶造型艺术和谐而又协调,或仰扬顿挫,或逆锋疾*,或深刮浅刻,或提刀雕琢,或阴刻阳刻,还能巧妙地将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以及涩刀、迟刀、轻刀和舞刀等各种技法融会贯通,创作出独特风貌的艺术精品。
当代紫砂壶的特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像立体化作为茶具紫砂壶,它厚薄有度,端拿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条挺括,轮廓分明;盘纹器节奏自然有序,纹理清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是在陶刻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我崇尚紫砂壶艺,希望通过概念性的演绎,能得到广大壶艺收藏家及爱好者的喜欢,如此则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