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制作之绞泥技法(绞胎手法)

紫砂壶制作之绞泥技法(绞胎手法)

吕尧臣制《玉屏移山壶》采用绞胎手法

绞胎工艺,唐代已有。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或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

紫砂陶中的绞胎出现,约在清中期。木纹加彩紫砂盖碗,高6.7厘米,口径1.3厘米,由常州市文物商店收藏。该碗用黄黑两泥绞成自然纹理,黑黄相间似木纹,再彩绘纹饰。圈足为蓝白相间的回纹边,底部为莲瓣纹,中部主题纹饰为蓝色团蝠和红色团寿,器口为蓝色如意头边饰,盖同碗纹饰基本相同,盖碗内为鱼子片白釉。

紫砂壶中的绞胎工艺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首先试制成功。1979年,宜兴陶瓷公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吕尧臣参展的两件作品,一是段泥绿泥组合,名曰:“碧波壶”,另一是用紫砂与朱泥组合,名曰:“凌云壶”。两壶的展出,获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

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泥料的组合,变化自然、生动,做胎亦可,或做表面装饰,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上,此种装饰可体现出紫砂泥料的纯朴与自然。

近几年,又有一批陶艺新秀制作出仿“犀皮绞泥砂壶”,所见犀皮绞泥纹饰。色泽艳丽,变化丰富。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