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壶邮票浅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收藏名壶成为人们的精神享受。许多人竞相高价收购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黄金”的身价。大陆改革开放,为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华裔的嗜者,提供了寻觅梦寐以求的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

据报刊透露,仅台湾一地,嗜茶者就达八百万人,喜欢集壶的也达二十万人,且县县成立了“紫砂协会”;有的地方还兴起“斗壶赛”,看谁藏得多,比谁藏得好……据说,在蒋经国先生去世前,有一只紫砂僧帽壶成了他品茗之宠物。“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从上层人士到富商巨贾,仿者日众,趋之若鹜。方兴的紫砂壶热掀起了狂潮,巅峰迭起,名壶身价与日俱增,按几何级翻番,而且非常“抢手”。别无分店的紫砂壶故乡———宜兴,自然成为海外众多紫砂壶收藏家、壶痴及壶迷们向往的“热土”。在五六十年代,顾景舟的艺壶价在10元以内;几年前美国运通在台展售的顾景舟“仿鼓壶”则标价67.4万元。

随着海内外竞求紫砂壶热潮的兴起,为了提倡正当的休闲活动,涵咏古人的逸事雅趣,进而将精致的名壶融入日常生活中,台湾邮政总局先后发行两套九枚别具风格的“名壶邮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有名壶图案的邮票。从名壶邮票上,不仅可使人们在方寸之间尽赏历史名壶之美,而且可让人们增加对宜兴紫砂壶的了解。1989年7月28日,台湾邮政总局首次发行了一组由台北历史博物馆推荐的“名壶邮票”共四枚。包括“宜兴紫砂南瓜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束柴三友壶”、“梨皮朱泥壶”四把宜兴紫砂名壶,面值分别为二元、三元、十二元以及十六元。1991年1月18日,台湾邮政总局第二次发行“名壶邮票”一套五枚,其中两枚为紫砂壶邮票:“清康熙的画珐琅牡丹方壶”、“清乾隆的粉彩灵芝方壶”;三枚为瓷壶邮票:“清雍正的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明德化的莹白蟠螭把壶”、“明永乐的青花凤凰三系把壶”,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之名壶。票面额为十六元、十二元、九元、三元和二元。

为了配合第二套“名壶邮票”的发行,一项由邮政博物馆主办、《壶中天地》杂志社、“天仁文化基金会”协办的盛大壶展也于同年1月18日至30日与名壶邮票同步展出,并邀集十位知名茶壶收藏家提供近两百把古今珍品名壶,盛况空前。同时以彩色精印画册《名壶邮票特展专辑》,供爱好壶艺人士观摩及鉴赏

1994年5月5日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期间,我国邮电部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隆重举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这是宜兴陶瓷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举。

《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共四枚,票面上集诗词、书法、金石、紫砂壶艺于一体,巧妙地融进方寸之间,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票面上的四把紫砂壶分别是明代时大彬的“三足圆壶”,清初陈鸣远的“四足方壶”,清代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和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璧壶”。面值为二十分、三十分、五十分、一元四种。这套特种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图,背景为浅灰色渐变的中式信笺,上面有草书历代文人题咏紫砂壶的名句: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同时,画面上各有一个方印,印文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泥中泥”、“艺中艺”。整套邮票的设计,匠心独具,典雅精致,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郁特色,并具有新颖的现代气息。

这套紫砂邮票由邮电部向全国及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发行,很好地弘扬了紫砂壶艺文化。

责任编辑:ROY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