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四海和他的紫砂艺术

许四海和他的紫砂艺术
尹月华作品《母子情深》

  紫砂收藏是许四海紫砂人生的一个侧面,让宜兴同行们赞叹不已的是他的紫砂技艺,是他对紫砂艺术的感悟。许四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宜兴紫砂二厂做茶壶,直接得到朱可心、顾景舟前辈亲授,1985年创作的紫砂滴水“夏意”在轻工部首届陶瓷作品评分中得最高分并获金奖,作品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1989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紫砂展。

  对许四海和清末民初以来一直活跃在上海的文化人从事的紫砂活动如何评价,是一直困惑学界的一个难题。他们的紫砂创作和宜兴大多数艺人的制壶有区别吗?是宜兴紫砂的延伸还是独立的文化形态?渐渐地问题清晰起来,区分点显露了出来,那是紫砂文化和紫砂技艺之间的区别。

  和景德镇瓷器受宫廷影响和制约不同,宜兴紫砂从来就是在民间孕育生长的。宜兴紫砂的兴起不仅和喝茶习惯有关,而且和明末以来江南士人文化的发展同步。龚春和吴颐山、时大彬和陈眉公、杨彭年和陈曼生的合作似乎一再昭示着在紫砂发展每一阶段上士人的重要作用。作品的艺术高度、士人气息和文化内涵使紫砂壶已不是普通的喝茶工具,而构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紫砂文化。

  更能体现这种艺人和士人或说文人在紫砂创作中的共生关系的,是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上海。海派紫砂文化和海派书画明确的存在着共生现象。从吴昌硕、蔡元培、于右任、黄宾虹、马公愚、吴湖帆、钱瘦铁到唐云都热衷于紫砂壶的搜集、把玩,并亲手书画或镌刻。与此同时,清末民初以来的宜兴紫砂高手如冯桂林、王熙成等都云集上海,或寻师访友或制壶刻壶。两股洪流的激荡,催生了海派紫砂文化。

  拜在文人画家唐云门下的许四海,除了书法和绘画,更多的是接受老画师对紫砂、对紫砂文化的认识、感悟和体验。许四海的字和画能看到老师的影子,他对紫砂文化的追求和实践更是对上一辈海上文人的意趣的领悟,从而更明确了紫砂创作的唯美性和文化性,这样许四海完全摆脱了传统紫砂以技艺为一切的束缚,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为师生传承关系标志或纪念的是许四海和老师合制的云海壶。这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制作方法和文化意蕴很快引起文化界的注意,刘海粟、程十发等一大批书画家和文化人都和许四海有着合作关系,从而确立了许四海作为海派紫砂文化传承人的地位。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