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装饰工艺二

    紫砂装饰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宜兴紫砂装饰艺术,大体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艺人在制壶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将工艺进行一竿到底的自体装饰。另一种是通过艺人或他人在制壶过程中、制壶过程结束后刻意或注重茗壶造型,切壶、切题、切意、切名所进行的重新设计、策划、构思的分段式混体装饰。这二种装饰类型同时并存,相互辉映,使壶艺装饰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到与日俱进的境地。

紫砂装饰工艺二

    紫砂金银丝镶嵌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借鉴红木镶嵌工艺技法,运用于紫砂装饰,俗称紫砂金银错工艺。它是在紫砂胎体上布局镶嵌图案纹饰,将需要镶金嵌银的图案雕刻绘成并抽金银丝细槽线,在紫砂坯体经高温锻炼后,才进行镶嵌。一般紫砂茶壶胎薄,刻线要求很高,粗细要与金银丝粗细一致,所镶嵌的金银丝都较细薄柔软,并富有延展性,可拉细延伸。一般操作者需边嵌丝边用小铁锤敲打,轻则嵌不妥帖,重则壶被击坏,故要求艺人必须轻重适度,技艺过硬,胆大心细,全神贯注,心灵手巧,才能使嵌入的金银丝严密合缝,丝丝入扣。在嵌丝过程中,需按线、点、面逐一将金银丝挤入槽内,锤打服帖,根据点线面的需要截作分段。嵌入后,器物表面略显不平,金银丝高出壶面,凸在壶体,槽线亦有满与欠之分,须进行打磨,使金银丝图案平整光滑,无扎手感。艺人先将凸起部分用铁错错平,然后用细砂逐一磨整,磨整时不能损伤壶体表面,至表面呈现自然平滑状,达到严丝合缝的境地。金银丝图饰一般镶嵌于壶体、壶盖及壶钮部分,突出主题创意,图案简洁明朗,华丽富贵,金碧辉煌。清代中叶,紫砂传世品中就出现署款为“延年”、“彭年”与曼生刻铭的金银丝镶嵌图案茗壶,只是数量很少。当代艺人鲍仲梅的《太平韵气壶》、《擎天云柱壶》、《祥云戏瑞壶》等,将云纹图案四周用金银丝镶嵌贯穿,似流光溢彩。金丝银片造化成杰作,体现了工与艺、壶与装饰的连带关系,亦体现了素雅与富贵的升华,从轮廓、质感、色调构成整体效果,浑然天成,开创端庄华贵之新风。

紫砂装饰工艺二

紫砂素镶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是采用镶为主结合嵌为辅的技法工艺,将所需材质的内容、图案、表达镶嵌于茗壶上。它采用的材质有瓷珠、瓷花、玛瑙、白玉、红木、金属、黄杨、象牙等。清中期的传世茗壶上,有朱石楳、杨彭年合作的《井栏壶》为多体素镶装饰形式,一把壶上,壶身用瓷珠、瓷花镶嵌,壶嘴用黄杨镶接,壶把用白玉镶接,端庄富贵,饶有情趣。现代艺人继承传统,大多亦采用二种形式,一种是嵌于壶身、壶盖等处,是作为装饰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镶于壶嘴、壶把、壶钮和提梁等处,作为壶的附件。

紫砂装饰工艺二
陈夕良-四方桥顶

紫砂嵌泥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嵌泥,即所用材质是紫砂陶土,一般区别于壶体本色的其它色泥。它从壶坯上用刻刀或钢针,刻绘出所设计好的图案,在图案的凹槽内,填嵌进与壶坯烧成温度相同,收缩比例相近,泥性相融合的泥色不同的泥,组成各种图案或书法,然后用成型工具修整加工,使之服贴,完全吻合。常见纹式有:冰裂纹、开片纹、花瓣纹等,图案有山水、花鸟、人物等。较常见的题材有“水浒”、“四大美女”、“十二生肖”、“百福百寿”、“富贵吉祥”、“戏剧人生”等,一般见到的紫砂嵌泥装饰,或采用紫泥为本色胎土,红、黄、兰、绿、黑为嵌泥泥色,或采用红泥为本色胎土,紫、兰、青、黄、绿为嵌泥泥色。巧妙构思,以主题图案创意,茗壶造型与嵌泥装饰主题一致,相辅相成,立意深邃,文化气息浓厚。紫砂嵌泥装饰手段多样,形式多样,现已和紫砂其他镶嵌工艺相结合使用,以嵌泥为主体图案,另用金丝银丝勾勒图案边框,用金属、白玉、象牙、红木、珍贝、玛瑙、瓷花、钻石、釉珠等作附饰,惟妙惟肖,受到人们追捧。

紫砂装饰工艺二
程建云-寿珍掇球

紫砂描金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描金,原先是用在漆器中的最常见的方法,一般在髹漆表面,用金色描绘。紫砂借鉴移植这种方法,直接在茗壶胎体上以真金研磨的金彩粉饰于事先设计布局好的图案上。它运用多种手法,加绘金彩,融诗、书、画、铭为一体,技法娴熟,画意清逸典雅,用笔刚劲流畅,绘画精确工整,诗画相配,显得庄重典雅。清乾隆时期的紫砂描金装饰传世品《三足描金籇书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描金山水八卦壶》(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描金山水纹方壶》、《描金山水纹执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均是紫砂描金装饰的传世珍品。其器不光造型别致,装饰富丽华贵,楼台亭阁清晰,山水树木灵秀,而且还在描绘山水花纹的同时,描金籇书,署款纹饰无不精妙绝伦,乃乾隆时期的传统经典之作。现代艺人在施用真金,研磨金彩的同时,还施用色素拼配的金釉、金水、金彩、金粉,用于紫砂描金装饰,其效果大不如前。

紫砂装饰工艺二
王明康-绞泥半月

紫砂绞泥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紫砂绞泥,亦称“绞胎”,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相绞和,形成艺人所要求的肌理效果设计,然后打泥片,拍身筒或镶身筒成型。绞泥技法,唐代已有相当水准。这种技法,可能是从犀毗技法移植而来。陕西出土的传世品:唐代绞泥武士骑马陶佣,用白褐两色绞泥制成,十分精美,为唐代绞泥陶器代表作。紫砂绞泥,约出现在明代晚期,南京博物院现仍保存一具紫砂绞胎传世品。另一清中期传世品紫砂《木纹加彩紫砂盖碗》现藏常州文物商店(见《宜兴紫砂》梁白泉编)。该器用黄黑两色绞成自然纹理,相似木纹,再彩绘纹饰。纹式清晰,呈自然肌理效果。现代紫砂绞泥已发展演变成一种独有技法的紫砂装饰。它由艺人本身的创意着手,针对不同的创意主题,实施不同的技法手段。按预定的设计要求,将不同泥色的泥块打成泥片,采用铺垫法、隔层法、层叠法、揉合法、镶嵌法、镶接法、按压法、层叠盘筑法等等手法,或在壶身上作装饰,或在壶的附件上装饰,或全壶作装饰,或在壶的部分作装饰。由于坯泥绞和手法相异,形成的花纹有:木理纹、水波纹、流云纹、毛羽纹、礼花纹和雨花石纹等等。艺人利用各种纹式加以组合修整,便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多种图饰,有山有水、有云有雨、有情有意、有利有节,呈自然之趣,逗人喜爱。当代艺人吕尧臣的《天际茶壶》,表现诗词的意境,以抽象写意的绞泥装饰,给人以联想,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玉屏移山》、《华经茶壶》、《御玺茶具》、《凌云》、《碧波》、《小石冷泉》、《海涛》等在泥料处理和不同泥料的结合方面,形成色彩纹饰。主题创意的不断深化,加强了造型的形式美感,具有浓烈的文化气息。当代艺人吴培林不断摸索,所创的《眼底天地壶》采用绞泥镶嵌法,饰日月图案于正反壶面,日月浮沉于云霞之中,演绎人类生存空间,呈色紫、紫偏红、灰、清灰、黄等五种色泽,眼底世界,壶中日月,云彩飘逸,霞色迷离,给人以宇宙天地深沉博大之感。  

紫砂装饰工艺二
何挺初-蟹篓壶

紫砂镂雕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镂雕,它采用的是一种“镂”的技法,本指物状的镂空之意。镂、镂刻、镂雕是相关联的,密不可分的,俗称为镂空,实质是一种镂雕。紫砂镂雕,有双层与单层之别。它在双层或单层的坯体上,先设计规划好艺人所需要的图案,合理布局,无论人物、山水、书法、诗词内容,都能按艺人的设计要求达到理想效果。它用专用工具,雕出镂空的纹样或书体,使之凸显出来,层次丰富,画面有立体感,主题突出,精巧灵秀。紫砂镂雕,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传世品《玲珑八竹壶》是清初时期的紫砂镂雕精品,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它外形由八节竹段均衡分布,镂雕装饰主要是八节竹段的凸起部分,装饰内容为层层密布的竹枝竹叶,层次清楚,竹枝竹节形姿各不相同,玲珑剔透,立体感强。壶盖八节竹段中央为一粗竹,亦镂雕竹枝竹叶,与壶身所对应。紫砂镂雕壶体,由双层组成,内壁存茶,外壁镂空,新颖独特,奇巧逼真,细腻生动,技艺精巧,亦为紫砂镂雕装饰佳品之一。

紫砂装饰工艺二
时大彬-雕漆紫砂胎山水人物执壶

紫砂雕漆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谓雕漆,主要是以紫砂为胎,用朱漆一层层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一、二百层,待半干时描上画稿,再用刀剔刻。花纹隐起,富贵华美,颇有庄重感。此法亦称作“剔红”,亦名“红雕漆”、“雕红漆”。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卣号提梁,赋于雕漆。”谈溶《壶雅》:“曾见一壶,自泥胎,外作朱红雕漆,仿古提梁卣,云雷纹,极精细。”蔡寒琼《牟轩边琐》亦有相同记载。传世品明?时大彬《雕漆四方执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壶身方形,圆口、环把、曲流。腹、流、把均为方形,口盖为圆形。全壶壶体、嘴、把、钮、口、盖均用朱红漆雕饰,唯底部为髹黑漆。朱红漆层约三毫米,四面开光,内剔刻人物、山水、树木、花草多层纹样,漆质优异,刻纹细密,运刀刚挺有力,光洁润细,刻工精致,自然细腻。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工艺富丽华贵的特点,同时也显示紫砂雕漆装饰工艺的顺畅优雅风格。壶底部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为紫砂雕漆珍品。紫砂雕漆传器,历史遗留罕见,因其费工费时,现已不生产。

紫砂髹漆彩绘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谓髹漆彩绘,主要是在素胎紫砂器上髹以朱漆或黑漆,然后再加以彩绘。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记载:“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传世品清代《瓜形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器以瓜形为壶,壶流、钮、把以瓜蒂、瓜筋、瓜枝梗分别饰之。壶与壶体,至流、钮、把髹朱红漆,上绘褐、紫、金色牡丹卷草纹,整体线韵流畅,敷彩华丽,光彩夺目,图案优美,精致细腻,为紫砂髹漆彩绘装饰器经典佳作。紫砂髹漆彩绘器历史上遗留罕见,因其费工费时,现已不生产。  

紫砂螺钿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螺钿俗称“螺填”、“螺甸”、“甸嵌”、“陷蚌”。是在紫砂胎上髹以黑漆,然后在黑漆上和白色螺钿拼粘,嵌填螺钿。白色螺钿是用蚌壳磨成的细片,它按图案花纹锯成各种形体,嵌粘填进壶漆胎后,与黑漆形成鲜明对照,黑白分明,朴实而清丽。清?蔡寒琼《牟轩边琐》曰:“以砂壶制胎,外嵌螺钿,稀世之珍也。姬人月色少时,曾在陈昭常简持宠姬处见一方壶,内紫砂胎,底钤‘鸣远’印,籇书阳文。外黑漆嵌螺钿,流与把两面作折枝花,分布螺钿,深碧浅红之色,作花叶,备极巧思。左右两面嵌人物,似是《玉簪记?偷诗?茶宴》两故事。几案屏帷,文房珍玩,亦分选螺色配成。壶盖作汉方镜花纹,尤为古雅。把上刻‘妙慧庵’小籇三字,娟秀可爱,底钤‘江千里造’小楷瘦金书印。当为千里构思定制,请陈鸣远作壶。”江千里为明末清初镶嵌螺钿之名工。由陈鸣远制壶,江千里螺钿,当是紫砂螺钿壶器中的珍品之作。江千里应用的当是“点螺”技法,是用夜光螺等为原料,螺片薄如蝉翼,因其用料比一般螺钿要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或“软螺钿”,螺片呈天然五彩闪光,所谓巧夺天工。  

紫砂装饰工艺二
范建中-海之恋

紫砂点砂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点砂,它根据艺人所设计的要求,在壶胎上以紫砂壶胎本色泥砂颗粒或他色泥砂颗粒点缀于壶体或壶体局部。点砂装饰一般服从于主题立意的需要,或呈满天星状,或呈雪花状,或呈桂花状,或呈纹式状,或在艺人所构图设计的纹饰中点砂成“海浪”、“大浪淘砂”、“一线星空”等等图案。它始于明代,是根据“铺砂法”、“调砂法”、“掺砂法”等发展演变而来。它从初期用缸砂、生砂、熟砂逐渐转变为纯紫砂泥砂颗粒。方法上亦从泥片中和砂、掺砂、层层隔砂、里外满砂、表面铺砂到纯紫砂壶表点砂装饰,加强和深化了创作主题。“珠粒隐隐,更自夺目”。紫砂点砂是在壶体成型基本完成后才开始进行的,比在壶体成型还没开始即在泥片中调砂、掺砂或泥片表面铺砂,工艺要求更高。它要达到点砂所要求的效果,工艺更复杂,更细腻。它要注意所选泥色的融配,要注意所选泥质颗粒的粗细,要在壶坯表面一颗颗将泥砂镶嵌,用工具修整,和壶表胎土完全平整一致,然后再将选饰的紫砂颗粒用工具一点点弄到清晰,使其完全以泥色、泥砂的本来面貌呈现于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它呈现点点金星、闪闪银星,似碧空群星闪耀,似大海浪里淘砂,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紫砂装饰工艺二

紫砂包锡装饰,包金、包银、包铜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包锡工艺,俗称“砂胎包锡”。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壶体包锡,嘴把镶金、镶玉、镶红木等。包金、包银、包铜工艺,略晚于包锡工艺。是在包锡工艺走向衰落以后才兴起的紫砂装饰。人们一般认为,包锡工艺虽然精致,锡表还镌铭书画装饰,但器皿较笨重,并有损紫砂独有的材质,故在清光绪年间逐渐弃而不用,所替代的则是包金、包银、包铜装饰工艺。它经历一段从繁琐走向简洁的历史过程。从壶体全包、镂空包到局部包(包嘴、包把、包口线、包底线、包口沿边线部位)等等。紫砂包锡装饰传世品流传很多,紫砂包金、包银、包铜装饰传世品更多,形式更丰富,手法多样,工艺特点鲜明,至今仍受到嗜好者欢迎。

紫砂粉色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粉色,即是使用区别与壶体本色胎土的化妆土在壶表面加以粉饰,这种方法始于清代。它原是在壶胎表面粉上一层层色泥装饰后,用于镌刻有层次的图案装饰。粉得越厚,陶刻图案书法越呈立体感。随着工艺的成熟和艺人们创新设计的需要,紫砂粉色装饰呈现出多元化手法和多变化形式。一种是用蜡纸镂空成各种图案贴在坯体上粉上各种色泥,亦可套色,待干后,用明针修整光洁,取下镂刻蜡纸,坯体上即留下清晰的图案。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方法,用泥浆工具喷色,喷色有浓有淡,有浅有深,泥色变化更丰富,比粉饰更有变化,图案效果亦更夺目显眼。现代艺人根据主题创意的需要,粉色与喷色相结合使用,亦结合其他如泥绘手法,塑雕手法等等,使紫砂粉色装饰效果更佳。 

紫砂装饰工艺技法形式细分起来还有很多,大体上先列出以上十九种。这十九种装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概括了紫砂装饰工艺的起始、历程、演变、进化、发展和创新。紫砂装饰工艺有些形式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落、淘汰,也有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发扬光大。作为优秀的紫砂传统工艺,该继承的则继承,该发扬的则发扬,该创新的则创新,该发展的则发展,这是紫砂工艺技法日益趋向完善和成熟的标志,这也是紫砂艺人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随着工艺技法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紫砂装饰艺术必将进一步深化,推陈出新,呈现一派多姿多彩的崭新局面。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