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还得从制作紫砂陶的原料说起。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可呈现出紫色、紫棕色或紫黑色。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团山泥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差,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也称“朱泥”,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可变幻出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而得名。朱泥土质成份的最大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这也是朱泥经过窑烧后所以能够呈现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非常娇嫩,由于变形率高,成型工艺难度亦高,一般工艺师很少做朱泥壶。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形状好像块状岩石,先要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等松散之后再粉碎过筛,所得的细土下窑储藏,叫做“养土”,经过储藏工序处理的细土湿水后通过捏练,才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练制泥料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前还是沿用明、清时期的老方法,即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练制。 

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由于制成的器物色泽大多以紫色或紫红色为主,故而名为“紫砂”。 

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何道洪 松竹梅提梁壶

紫砂原料虽只三种,但通过原料的不同配比掺搭方式,还可以得到海棠红、枣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梨皮、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葡萄紫、榴皮、豆青、紫铜、清蓝、琅玗翠、铁灰铅等等不同的颜色。 

紫砂泥可塑性强,允许成型范围极宽,与一般陶土相比,经高温烧成不易变型,成品和坯体收缩率仅为百分之十。经高温烧制后,成品仍能保持百分之二的吸水率和百分之二的气孔率。紫砂器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不会对茶产生不良影响。制作成的紫砂壶能经受冷热骤变:冬天泡茶无爆裂之虑,文火炖烧无炸损之忧。由于传热缓慢,使用时不至烫手。经久耐用的紫砂壶随着壶主的把玩、涤拭,自身可发出暗光,入手可鉴,使得壶身玉色晶光,气息温雅。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以来,经历代艺人摸索、改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方法多种多样,技艺也日臻完美。概括起来,大致有手工、注浆、施坯和印坯成型等几种。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是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 

“打身筒”成型法是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再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矩车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用左手衬托在圆筒内,右手持薄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方法与制陶工艺发展初期的“泥条盘筑”法非常相似。 

适用于方器皿制品的“镶身筒”成型法则是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 

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运用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瓤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近、现代大多是采用近代陶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成型工艺——注浆成型法,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模中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紫砂壶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自明代传世,直至清康熙年间,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制作手法;雍、乾间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至嘉庆、道光,又开始重新提倡古法,盛行捏作。就这两种工艺而言,“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但印模容易仿制,而捏造却不是一般庸工所能轻易仿效的,所以名家传世之壶均以捏造技巧见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如此精美的紫砂器物,工具自然也是不可或缺。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现在,随着工艺的细化,行内用的制作工具已经根据功用增加到了几十件之多,包括打泥条,片子和捶嘴的搭子、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尖刀,用来切、削、钎、挑、挟、挖、刮的刀,专门划圆片、开口的矩车,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用的线梗,对作品表面精加工的牛角明针,用于划片子和起泥条、大片子的竹制矩底和泥扦尺,用于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勒只,用于篦去身筒上小疙瘩或小隙丝的篦只,用来覆子泥的覆只,用于做方货、做推身筒接头、做嘴的各种竹拍子,用于挖洞、钻眼的挖嘴刀和铜管,用于作圆眼、圆嘴的独个,坯体太燥时用来带水的水笔帚…… 林林总总,实在是让行外人眼花缭乱;但是对于制作者来说,这些纷繁复杂的工具却正是他们塑造举世无双的紫砂文化的最佳伙伴。

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还要进行再装饰。装饰方法包括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 

将制成的坯烘干,然后再小心地放进方形的钵中,就可以进行窑烧了。 

紫砂壶一般不上釉,但也有少量用釉装饰。大件采取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上了釉的紫砂陶必须放置阴干,待器坯彻底干透后再装入匣钵烧制。 

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也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装饰的,比如故宫博物馆藏时大彬“方壶”,壶面髹漆并进行雕刻,集紫砂工艺和雕漆工艺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看似形体简单的紫砂壶,须知却耗费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若要制成一把外型设计别具一格、线条洗练,制作手法精湛,釉彩和谐的紫砂精品,并非一朝一夕可就之事;更兼一把名壶不但需要有精美的造型,还需配以出自大家手笔的铭文、篆刻,就更难能可贵了。 

人云“饮茶之人必爱壶”。而笔者以为,制壶之人亦必知茶——壶因茶而得其香,茶由壶而尽其韵。是故,壶之制必因之以文、因之以事;而制壶之人必发之于心,而由之以艺,方可成此世间之佳作。 

紫砂泥与成壶过程
原矿红泥生坯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