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玩上的山水画和书法

  自文人参与紫砂以后,器件上往往留有文人或名人的镌刻,他们先是在陶坯上写字作画,自己镌刻,但大多是由宜兴专门从事陶刻的艺人来完成,再进行烧制,使本来质朴自然的紫砂融入了浓厚的文化,更加惹人喜爱。

  两件紫砂文玩上的山水画和书法

  诗词书画在紫砂上出现,明末清初也有,但不多见。兴盛期应是清嘉、道年直到民国。这一时期虽然有很多文人名士喜爱在紫砂上写诗作画,在宜兴陶人中有一些镌刻高手,他们不但为文人镌刻,而且仿前辈画家的笔法,或自己创意镌刻,也给我们留下诸多好的作品。时至今日,倒是见得不多了。

  紫砂器上镌刻的诗词书画不但使作品增添了美感,从另一方面看,字画上面的题材、款识、年月,都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人文风貌、社会背景、民风民俗等提供许多信息。

  这里有两件紫砂文玩镌刻,是清末至民国的作品,以供大家欣赏

紫砂文玩上的山水画和书法

  “紫砂兽耳双环方瓶”(图一)年代:清。高30厘米,小口,瓶身上小下大,底部略收,左右耳部兽面唧环、方足;器件古朴高雅,瓶面刻有一幅山水国画,高山流水、树木茂盛,古桥上有一高士。镌刻者刀笔刚劲,洒脱利落,特别是桥上身着古装的老者,只需寥寥数笔则勾画出拄杖缓缓过桥的生动情景。画的左上方落款为仿白阳山人笔法,竹岩作。白阳山人是明代吴派画家,名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有记载称:“天才秀发、下笔超异、山水师米南宫等,不为效颦学步,而潇洒闲逸之趣,宛然在目”。在此,我们从这件器物上不但看到紫砂之美,镌刻之功力,而且欣赏到明人的画意和笔法。瓶的背面刻有一幅秋菊图,画有菊花,枝叶遒劲,刀法酣畅,右上方题字为“秋菊有佳色”。

  紫砂白泥方插牌(图二),27厘米×27.6厘米见方,这是一件典型的文人参与作品,插牌正面镌刻山水画意,淡染绿色,小桥旁一渔人,身着绛朱色上衣,很为醒目,如点睛之笔。流水环绕河中一只渔船,河上数只白鹭,这亦是一幅中国画,用笔细腻,层次分明,树林中的草棚茅舍,远山近水上的小桥人物,构思巧妙,一派大自然之景象尽收眼底。镌刻者以刀代笔,细微之处,令人叹为观止,画的上方围绕画意有五言诗一首:“流水随村转,青山笔雨肥。柳过双白鹭,也上钓鱼矶”。落款为:癸酉年岩如镌,癸酉推算应为1933年,应注意的是落款岩如旁边有一刀刻圆形章为“阳体岩字”,这是清末民国时期紫砂镌刻者形成的一种风格。

  插牌的另一面为隶书体诗句:“以水为家独羡君,西风古渡绝人群。春心一点怜红拂,秋意十分到紫云。”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情趣。落款是:桐荪先生雅嘱,振新监制。字为行草,章法讲究,这件作品是桐荪先生向宜兴专门订制,振新是宜兴制陶商号或窑厂,岩如则是刻陶艺人,按定货者之嘱,悉心镌刻,由振新监制。可以看出,桐荪先生(待考)定是一文人雅士且热爱紫砂。至于岩如,我们知道他是一位著名镌刻高手;其实他也善于制壶,而且所制之壶,绝不逊于当时名家,二三十年代曾在经营宜兴陶器公司店号吴德盛工作,专事镌刻。这件紫砂白泥方插牌上的字画,便是他的代表作品。而我们常看到市场有大量署款岩如的紫砂器和壶,字的潦草和画的拙劣,如借鉴此紫砂白泥方插牌相比较,对照一看,便知其真伪。

  顺便提一下,此紫砂白泥方插牌,使我特别珍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友王念石先生二十年前所赠,念石先生与我同龄,数十年感情如一日,称兄道弟,他深知我酷爱紫砂,投我所好,慨然赠之,今日写此短文,友谊之情油然而生。

  陈鸿寿、朱石梅对紫砂书画的推进

  紫砂器上写诗作画,在清嘉庆、道光非常盛行,这主要有两位文人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一位是陈鸿寿,一位是朱石梅。

  陈鸿寿曾任宜兴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朝的县官当然也想使辖区的人民生活得好一些,他不但鼓励当地陶工生产,而且还协助陶工设计壶的式样有十八种以上之多。其中以四方、六方、井栏、瓦当、石瓢、葫芦、直筒、圆珠等壶最为常见。设计这类壶主要是壶体光洁素面,能使文人可以任意在壶身展现自己的才华。

  陈鸿寿是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传有“曼生十八式”流传至今。其实何止十八式,我曾看到有曼生铭款一百以上。一位县令能体恤陶工,深入民众,亲自设计制壶,这不能不说对宜兴的广大陶工民众生活的改善,对扶植发展紫砂壶的品种创新、开拓紫砂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兴起了在紫砂上写诗作画。由于陈鸿寿本人就是一位文人,书法篆刻极有造诣,他是西泠印社八家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紫砂品位,使陶人生活得更加富裕,用他自己县令加文人的影响,号召当时很多文人一起参加在壶上刻字作画,以诗词来抒发思想感情并展示才华。

  陈鸿寿是不会制壶的,制做壶的人很多,除杨彭年外,还有他的兄妹杨葆年、杨风年,以及吴月亭、邵二泉、万泉、壶痴等人。壶上刻的诗词,除有他本人的作品外,一批文友名士都争相仿效,愿意在紫砂上舞文弄墨,成为时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