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清嘉庆举人张延济(字叔未),官场失意后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一日,他从别人手里购得明代工匠时大彬(字少山)制的一把方壶,喜不自胜,一连写了四首七律,并抄示同好,引来六七位诗朋酒侣的一片唱和美誉,“曾阅沧桑二百年,一时千载名镌”、“后来作者十数辈,逊此形模更奇古”,极尽赞美之能事。这些文玩大家们的美言妙语不是阿谀奉承之语,也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率意之作,而是对历经近二百年的名家器物的珍爱之情的由衷流露。因为在紫砂文化史上,赢得巨匠声誉的确非时大彬莫属。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三足圆壶

  这位出生明嘉靖后期(约公元1562年前后)的紫砂大家,前期作品已大壶为主,后在万历三十七年左右,游历娄东之后,目睹文化人的饮方式的变化,便与时俱进,由大壶改作小壶。
  人们用美好的词句称颂他的贡献及其作品,“薄技真堪一代师,姓名独冠陶人首”、“明代良陶让一时”、“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等等。这不仅是说他的制壶技艺如何出神入化,“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也不仅说他的的茶壶做得如何好,“不务研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也不仅是说他适应饮方式的变化能力之强,“瓷壶小样最宜”;更主要的是指他对紫砂壶成型工艺的重大贡献,“时悟其法则又弃模”,形成了与瓷器以及其他陶制品迥别的特殊的造型方式,从而使紫砂壶具有了“方式一式,圆不一相”的千变万化的可能,使之成为世界上器皿形制最富变化的手工艺品。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凤首包袱壶

  这种特殊的成型工艺完全改变了日用陶的制作方法,不用模子,也不同于瓷器的辘轳拉坯,而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就是今天人们说概述的“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的“镶身筒”。几百年来,这种脱胎换骨的技艺革命至今为紫砂艺人薪传不绝,也必将绵泽久远。
  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把时大彬称作紫砂陶艺的划时代的大师、巨匠绝不为过,他无疑是让我们为之礼敬时的紫砂大师中的前列人物。
  时大彬的差壶,人们称之为“时壶”,它的用泥并不精细,甚至可以说是粗放,然而造型特别大气,工艺水准相当高。越过岁月的时空,我们能得以一睹风采的只有墓葬的出土。
  1984年无锡县甘露乡萧塘明崇祯二年(1629年)华师伊墓葬出土一把大彬壶,壶身似球形,三足,壶盖贴塑四瓣柿蒂纹,表面似“石榴皮”质感。把梢下刻楷书款“大彬”。
  福建漳浦明代户部尚书卢瑞峰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紫砂圆壶,主人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盖上有倒立三足,可作置用,为仿青铜器和漆器的传统样式,底部平坦,加圈足。底部有刻款“大彬”。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1987年山西晋城太阳镇陡坡村一座石砌古墓中出土大彬壶,圆球形,紫褐色,圆口双层饼盖,宝珠钮,圆管状曲流,环形把,底刻款“丁末夏日时大彬制”,丁未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现藏于晋城市博物馆。墓主张光奎(明史·列传·忠义四有传),生于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初二,仕至山东右参政,总二东盐事,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二十三日。
  从这些硕果仅存的茶壶上,充分印证了前人之说“彬也沉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也难怪他的后继者,如以造型多样且精细知名的徐友泉发出这样的赞叹:“吾之精不如时之粗也。”
  “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时大彬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假冒他的作品,江都县丁沟镇曹氏墓出土的大彬款的六角紫砂壶,墓葬为明万历四十年(1616年),墓主人是个平民。这把壶的工艺相当粗糙,壶把、壶身口沿,壶嘴三点不在一个平面,六个方面的片宽也不规整,棱角不明显,与其它出土的三把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是当时就冒名的假“时壶”。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仿供春龙带壶

  1994年中国邮政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组四枚紫砂壶邮票,分别为陈鸣远的四足方壶、当代大师顾景舟的提璧壶和时大彬的三足圆壶。这四个人无疑是紫砂壶艺的鼎级人物,排在第一位历史最久远的正是时大彬。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指说时时大彬为宋尚书时彦之裔,后人多从此说。时彦是开封人,曾累官至史部尚书,时大彬是宜兴人,这中间的谱系流传,不知李斗如何考证得来,这种附会更多的考虑恐怕是:这样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高贵的出身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说法自然令今人当作笑谈,但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知道,不论是手工艺人还是高人一等的知识分子,在时大彬的作品面前都不得不为之折服。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开光方壶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莲瓣僧帽壶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时大彬特大高执壶

紫砂历史与紫砂人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