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壶的产生制作与鉴赏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若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烛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

    这是明代大才子徐渭(文长)的《谢惠虎丘茗》诗。诗句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饮茶的风气与情趣,现在读起来,还不觉顿生钦慕之意。
从“紫砂新罐买宜兴”一句可以看出,明人饮茶已经极推崇宜兴出产的紫砂茶具。那玲珑剔透、古雅隽秀、浑朴淳厚的紫砂器,泡以新茶香茗,
是多么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雅事。

紫砂壶的产生与制作,是与中国古代饮茶风气分不开的。紫砂壶究竟产生于何代尚是一个未解之谜。一般倾向于把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壶”的制作作为中国紫砂壶的起源。然而从中国茶史的有关史料来看,紫砂壶的制作历史当更为久远,很可能是产生在北宋时期,当然这并不否认紫砂壶的制作高峰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

我们知道,自唐代陆羽著三卷《茶经》以来,中国人的饮茶开始趋向艺术化,发展为独特的茶道。在唐代,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的一项比赛活动称之为“茗战”,具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到宋代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文娱性的比赛——斗荼。斗茶是选择名茶佳泉,以碾茶、候汤、击沸、点注等各种手艺,互较高低,以茶叶末浮于水面的形、色及时间的长短而定胜负。据说斗茶的风气是由蔡襄撰写《茶录》的竭力提倡,而在汴京风行一时。斗茶时常用白茶(嫩茶芽,带有细小茸毛,自然干燥而未搓揉、发酵),因此冲泡出来的汤色与汤花,不是淡绿色,而是青白色或黄白色,尤以青白色为贵。困斗荼的汤色及汤花的色泽都尚白,故史料记载当时讲究用的茶具是建州窑烧制的黑釉盏即“建盏”。汤重白色而尚黑盏的原因,宋人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黑色的茶具最能衬出白色荼汤的视觉效果。

我们讲以上这些,是想说明一点,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不衰,而斗茶对茶具的特殊要求很可能是紫砂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紫砂器的色泽较深,且町以烧制出多种颜色,与黑瓷茶器同样更为适合斗茶的需要。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说“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这里的“紫瓯”、“砂罂”指的就是紫砂器,这是宋代已用紫砂器饮茶的证明,紫砂器同“建盏”一样,可能产生于斗茶的需要。这一点当然还需要实物的进~步验证,以上只是我们从茶史这个角度所做的推断,聊备一家之说吧。

至于紫砂壶,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宜兴羊角山发掘了一些紫砂陶片,经鉴定为北宋巾期及南宋时代的遗物,其中有些残片是茶壶的各部分,有壶嘴、壶身,也有提梁壶。这些发现引起古陶瓷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据说苏轼(苏东坡)就很喜欢提梁壶,他有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可见其嗜茶之态,而“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的诗句正是描述斗茶的情趣。苏轼也喜欢宜兴,曾在宜兴买地,宜兴蜀山这个名字就是他改定的(蜀山原名独山),因这地方的风景与苏轼故乡四川相似,可以想见苏轼与宜兴的紫砂器是有着不解之缘的I可惜的是,宋代紫砂器尚无一件完整的文物保存下来,使我们只能估计其大概,而无法做细致的论述。但宋人已甩紫砂器饮茶、斗茶.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