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鑑別要素之“工”

20140526_5382f58c98bfd

 

佳茗配好壶,手中的利器,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皿,那更是陶手匠心的抟捏,再与烈火共生最后蜕化而成的智慧成果。可以说,陶手就是砂壶的父母,父母的工夫如何,就决定了砂壶的美丑。

紫砂壶作为一种工艺品,先“工”后“艺”,没有“工”制作成形的前提,“艺”也就不复存在,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所以“工”的好坏就决定了“艺”的艺术层次。

紫砂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独特的陶艺从而走上高雅的艺术殿堂,有着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1、就是家庭式的陶艺作坊。

2、就是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3、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凭空成形法“打身筒”和“镶身筒”,

纯手工含量的多少反映了人与大自然亲密融洽的程度。

不过在今天就连呼吸也都嗅到金钱气息的社会,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新潮的审美情趣,以及商品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这三个基本元素以及紫砂典雅的艺术品味已受到严重的损害。特别在是现代工业化的手段冲击下,粗制滥造,互仿互摹,复制不断,充满媚俗浮夸之气,使得紫砂原本质朴的气息与民间传统工艺的内涵渐行渐远。这种低俗风气一旦形成就再也很难纠正得过来。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结晶是无数紫砂艺人在辛勤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汗水与智慧的一个伟大总结。这是一个无穷数,使得紫砂造型空间脱离了模具的束缚,变化无穷无尽,因而自然界所有的物象形态都可以通过紫砂的光货、花货、筋纹货,这三种类别任意赋形创作出来。时至今天,紫砂的传统造型已被艺人演绎得淋漓尽致。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审美观念也在不停地变化更新和提高。

“传统是命脉,继承是根本,创新是生命。”如何去做好和协调好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紫砂材质的特点,突破现有的门类规范,借鉴、融汇现代艺术元素,创作出符合今天人们生活理念的审美情趣,这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保持紫砂陶艺生命力不断的本质要求。

点、线、面构成了紫砂最基本的元素,它使得紫砂最本质的艺术美要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那么给予紫砂艺术生命“工”的主要表现就体现在:十字线、重心与中心线、流把的互动与均衡……等等。

一、十字线

以壶钮的中心作为一条中轴线,从壶钮的顶点到壶嘴及壶把最高点的距离,3条线组成一个好像十字的形状,所以称之为“十字线”。根据“均衡对称美”的原则,壶钮顶点到流、把最高点的距离一定是等距的,如果距离不等,重心就会偏离中轴线,壶外表做得再漂亮,也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二、重心与中心线

紫砂任何形体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标准轴,它的重心就落在中心线上,是随着形状变化,重心永远不偏不倚只在中心线上下滑动。当重心下滑,壶身一定会变矮,壶底变大,给视觉带来稳重感;当重心上升,壶底一定收窄变小,壶身变高并且身筒由下自上慢慢变大,整个壶形就会给人产生轻巧动感。其次,以中心线为标准,任意作剖面,左右一定等分或等量,完全符合“对称均量”的审美法则,这样不但给人在视觉上的安稳,而且在使用上更能给人稳定舒适感。

三、流、把的互动与均衡

流、把如同人体的两臂,任何一方失衡或安排不当,对全壶的均衡起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流的大小,长短曲直,角度等,以及在壶身位置的安装都非常讲究,有时它的微小变化往往会给人一种不能名状,但又说不出好坏,而且又很微妙的感觉。或是把的粗细以及回旋的角度和偏幅大小,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重心偏离中心线,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流、把的互动与均衡有如下形式:

流、把的互动:

1、把随壶身走,流随壶把出。通常来说,把会做得与壶身的弯曲形状近似,这样可以令壶身主体有一种整齐、流动的搭配;随着把向下的回转,又与流形成一个无形的圆弧,给人一个速度的感觉。

2、流、把在壶侧两边对称展开。犹如大鹏展翅,气度尽显,又或是平衡壶身,端详秀气安稳。

3、流、把都朝同一方向倾斜,即是把朝流的伸展方向倾斜,把会形成一个下拉之势。与流搭配成拉弓射箭的气势。

流、把的均衡:

1、很多人选购紫砂壶时把“三平”作为是选好壶的重要标准,即壶口与流、把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是以往做紫砂壶时,出于倒转过来放在转盘平面上方便制壶的缘故。

有壶友认为:“有领要三平,如是单口,流、把要略高于壶口。” 细究这些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往壶里倒水时,防止壶水未满嘴就先流水。其实在理论上来说是对,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在冲茶的时候,当我们往壶里灌满水时,水未有从壶嘴流出来,当我们盖上盖子时,就有水从壶嘴自然流了出来,有没有一种不舒畅?或者别扭的感觉?其实我们都是接受的,并没有什么异议或者不妥。边喝茶边聊天,在现实中我们完全忽略不计“壶水未满嘴就先流水”这一“缺点”。

在做壶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壶款就不适宜“三平原则”,除了不好看外,往往影响出水的流畅,更甚的是束缚了创作范围,所以,流、把、口,最高点不必要强调一致,只要作品构图好,均衡饱满才是正确的做法。同时也拓宽了创作的空间。当然啦,如果作品是大品,流属三弯嘴,就很必要坚持“三平”的原则了。

2、流,无论曲直等如何变化,都是由根部向外逐渐变小。此时,把,为了取得与流的互动与均衡,在回旋的过程中,也逐步变小(倒把除外),如把的回旋所占的空间比流大,流的安装就要稍微外倾一点,根部提高少许……流、把无论如何变化他们的搭配都要围绕一条“等量原则”,即是流所占的长方形空间面积一定要与把的虚实面积相等。由此取得整体视觉平衡的效果。

3、流、把的第三种均衡搭配就是“非等量原则”多用在一弯嘴上。方法就是:以壶底的中心为点,壶口中轴线为底线,画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决定流、把的位置,主要是以流、把上部的曲度相呼应,壶口至流、把两侧所构成等量的虚空间从而取得整体均衡的效果。这种不求流、把在体量上相等的处理手法,就叫做“非等量原则”。虽说是“非等量”,但同样在“非等量”中含有“等量”,这就是宇宙中的哲学原理。

四、流、把的“切”

“切”,是指流、把与壶体的衔接,有“明镶”和“暗接”两种方法。如作品以线条来突出美感,则用“明镶”,即是流、把与壶体接镶处有明显界线。如作品以整体造型表现艺术风格,则用“暗接”,无接迹,与壶身“浑然一体”。无论是用“明”或“暗”的手法,都要以主体造型相协调,“若自然生成”。

五、的与盖的配比

别小看的、盖这些小配件,做得不好,同样影响着整体造型的美观视觉。

的就好比一个人的脑袋(头),头过大,就会给人一种侏儒症(头大身小)的感觉,过小又会给人一种小鼻子,小眼睛,小家子气的感觉。所以说,的子是不能忽略的,要大小相宜,和身筒的配比要恰到好处。盖就好比一个人的颈,过薄就会有缩脖子,压不住身筒之感。相反,过厚就会变成粗脖子,配比就会出毛病。盖分为:嵌盖、压盖、截盖三种,“嵌”与“压”会随身筒变化而变化,丰富多样,截盖则与身筒连成一体,好像是从身筒直接切割出来的。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给人一种在整体造型上达到“一气呵成”的感觉。

的子的造型,一般来说,为了整体的协调性,往往会把它做成与身筒相似的正立形或倒立形,或是壶体与壶盖外形轮廓的延伸。所以,的与盖得衔接马虎不得。讲求过渡节奏与自然,防止粗糙与生硬。

六、对比与调和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就是对比与调和最佳效果的比喻,紫砂壶的造型千千万万,它的对比与调和也只能根据壶身的变化异同进行实际调整。比如:身筒的大小、高矮、方圆、线条的曲直、泥料粗细、色泽……等等,都影响着人审美视觉效果,陶手如何进行成功的调校,只能依靠陶手的眼光与经验,尽量做到各个部分统一协调,以取得最佳的造型外观,是一件作品成败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七、实虚的互存

实,指的是看得见的实体。虚,就是实体以外相对形成的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陶手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制壶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实与虚同时的产生于存在。实与实、虚与虚、实与虚的对比与统一,就是整体协调性的一个体现。

人在鉴赏一件作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地把虚加了进去。虚的作用除了加强实体的气势外,往往会起着弥补实体不足的地方和平衡整体的作用。比如:流、把实体的不等量,就可以通过虚的空间来补足其中不等量的差额,这样就不会给视觉带来任何的不妥,从美术的透视学理论上解释:那就是错觉。又如:在壶底加上钉脚,增加下部虚的空间,给人一种既飘逸又沉静的感觉。再有我们经常看到的提梁,上虚下实,上轻下重,更因梁把的回旋除了给人形式感强之外,虚的空间会更加强整体气势……等等,不一而足。

壶的整体都是由流、把、的、盖、肩、腹、足……等局部组合装配而成,无论局部如何变化,都要围绕宇宙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世间万物,皆以对称为美。”至于如何做到局部与整体有机均衡统一,则没有固定的准则,全凭陶手的经验和审美的大局观。

陶手品艺的修行,对形制的理解,对紫砂文化的领悟严重影响着作品的工艺,工艺的差异使得紫砂壶的档次大概分为三类:大路货、细货、藏品。

1、大路货:指的是普通日常用品、规格丰富,形式多样, 制作简单,粗糙,

但求能“用”,毫无艺术可言。

2、细 货:是“用”和“艺”相结合的高档商品,有一定欣赏价值,批量复制生产,

是“工艺产品”,而不是“艺术作品”。

3、藏 品:是作者赋予了泥土个人的情感,制技完美精湛,形神俱备,

是“土”与“火”的艺术结合,是艺术的精华。数量极少而弥足珍贵,

价格不菲,在这里多数指的是名人名作。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以及制技精湛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最终决定一件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以下二点:

第一、始终坚持独有的工匠手艺和崇高的艺术精神相结合的风格,

让艺术贯穿于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第二、作为既是陶手又是设计师的使命,就是通过社会化的设计

作品融汇当今现实的艺术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大众,

引领着社会的审美趣味。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