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名家艺人价值观的变迁对紫砂收藏的影响

       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紫砂艺人对紫砂壶艺创作技艺、技法、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紫砂文化发展的每个时期,紫砂艺人的价值观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如此,紫砂艺人的“价值观”对紫砂泥料配制、创作、器型、技艺、收藏、紫砂市场营销、网络时代线上线下的运营、新媒体等多元化的思想与技术领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主观因素与客观表现。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角度,同样影响了与之关联的群体或圈子。“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原本是中国传统药行。医生“配方”时自我约束的一种商业道德行为,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同样适用于紫砂艺人。紫砂器的发现、创作、发展、延伸等始于“五色土”的出现与运用,前人制壶原矿陈腐“澄泥锤制”,而今,随着紫砂原矿泥料的日渐稀少,紫砂器的原料供应日益珍贵,紫砂老壶被藏家热捧,大家、名家市场升值。整体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也使得部分紫砂名家艺人在紫砂壶艺创作、泥料配制等个人价值观上发生了变化,也不同程度影响了紫砂圈的社会舆论与市场占有率。

 

紫砂壶名家艺人价值观的变迁对紫砂收藏的影响

 

  源起风雅,壶中有真趣

  “师法自然.源自本真”的价值观。自始陶异僧“卖富贵”入蜀,北宋大文豪苏轼“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明代嘉靖“吴经提梁壶”、明代正德“供春”始成大作,紫砂创作者都是在以实用、兴趣、雅兴为原始的价值观创作紫砂壶。在“自我的偶然”与“历史的必然”之中。成为紫砂陶由日用粗陶创作日用器到有思想的茶器,再到温润如玉的紫砂精品,最终形成“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可用、可藏的“古董”等转折与升华。也正是初始阶段紫砂艺人原始的、源于兴趣爱好、源自内心本真的价值观,使得紫砂文化艺术开始了薪火相传的发展期。金价,但其价值观一直不变,求得是壶中的道,守着的是手艺人内心的朴拙存真。

  在紫砂的历史中,顾景舟的“提璧壶”从50年代起到1978年创作,历时20余年,四次修改方成大器;朱可心毁印保名节,三次修改“鱼化龙壶”,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古。正是这样,他们高尚的艺术情操、极高的价值观、严谨的创作技艺。正是紫砂作品市场价格屡创新高的原因所在。

  多元思想,壶中又壶外

  “师古摹今,市场价值”的价值观,即是部分紫砂艺人过分追求紫砂作品的市场价值,形成了“钱本位”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个人价值倾向于市场的既得利益.没有考虑作品固有原料的真实性、作品的原刨性、器具的艺术性,忽视了客观事实的传播性与主观思想的能动性。当然,紫砂艺人的价值观,习壶必先修德,人品重于艺品,既有道的要求,亦有器的修炼。“艺德”为本,“技艺”为辅,“技法”为佐,“道”之为魂。一把壶是创作者全部学识、素养、思想的综合表达,创作者没有历史的文化积淀,没有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艺术创作力。没有矛盾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没有开阔的视野眼界,作品创作则缺乏艺术共振与艺术境界。作为一名有建树的紫砂艺人,要有自己的思想理论,自己的作品还得对后辈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与这门技术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当今社会不乏空有其名者.因为这些人皆为汲汲名利所误导,他们的作品缺少传统的进化和一脉相承的艺术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作品留给人们的将是废墟中的几片瓦砾而已。

  薪火相传,心中有紫玉

  “承前启后,求真存道”的价值观。明代万历时大彬仿供春艺理、配泥调砂、砧木为模、壶型创制、设计铭文等成就了“宫中艳说大彬壶”的时大彬,更有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的妙赞及现代人对大彬壶视为稀世珍宝的追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