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陈鸣远

清初至乾隆朝的一百多年中,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宜兴的制陶业有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龙窑遗址就达五十余处,宜兴已经成为一座以陶瓷业为基础产业的准工业化城市。
        这一时期壶艺大家群星争辉,宜兴制陶业从业者众多,而最有成就,对后世紫砂艺术最具影响和贡献的当推陈鸣远。紫砂茶壶在明代万历年间已经具备了几何形、筋纹形和自然形三种基本造型,但当时还是以几何形和筋纹形为主,自然形砂壶的比例较小,陈鸣远大大发展了自然形砂壶的种类,使自然形紫砂茶壶在他和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砂壶的创作中占了主导地位。
        陈鸣远名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明末或南明时期,主要创作活动集中在康熙年间。据史料记载,明末制壶名家陈子畦是他的父亲,可谓宜兴陶业家庭中子承父业的典型。
        陈鸣远自幼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上天赋过人,且自身文化修养较高,不同于一般陶艺匠人,故尔他的成就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者,可以说,就壶艺方面的造诣而言,他丝毫也不亚于时大彬,而在自然形器的创作上,更是无出其右。
        陈鸣远在紫砂陶器的创作上,技艺精湛,雕镂兼长,善翻新样,勇于创新,细腻与粗犷相结合,或装饰非常,或朴素敦厚,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形式多样,不仅限于茶壶,还擅长于各种自然形案头摆件的制作,充分利用泥料的天然本色,使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汪文柏曾有诗赞曰:“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陶器行赠陈鸣远》)。他长于陶塑,所作砚屏、笔架、水盂及瓜果小品无一不精。

紫砂名家陈鸣远

陈鸣远在创作上的成就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他的文化素质和与士人儒生的交往,文化氛围的浓厚,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诗画情结。陈鸣远与当时诸多文化名人均有交往,《阳羡名陶录》中说他“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与他交往的有浙江海盐的张氏昆仲、桐乡的宫东城兵马司正指著名画家汪珂廷、海宁学士曹廉让、海宁收藏家马思赞、康熙进士杨忠讷等,这些人把他请到家中制壶,同时又在诗、书、画等方面对他产生影响,促进了他的创作。陈鸣远的书法在当时就有盛名,他的书法飘逸洒脱,大有晋唐之风,他的作品的题款大多自为,也成为他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鸣远作品的款识中铭刻、署款、用印的都有,他还是目前可考的在砂壶盖内加盖小印的第一位作者。
        陈鸣远在壶艺上的成就使他在当时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同,《宜兴县志》中说:“陈鸣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未老而特为表之。”我国传统上是不为活着的人树碑立传的,而陈鸣远以其超凡的成就,竟然使官方的史料编篡者为他打破了“生不立传”的几千年来的惯例,可谓前无古人。 陈鸣远的作品传世较多,但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赝品,今天有明确定论的真品有:
        1.南瓜壶——此壶是陈鸣远自然形器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壶高10.7厘米,直径11.8厘米,口径3.3厘米,壶身铭刻着“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鸽 鸣远”十二个字,旁有陈鸣远小印一方,典出自汉代召平故事。陈鸣远以前的瓜棱壶还属较抽象的筋纹形,而这把南瓜壶仿照南瓜维妙维肖,是自然形的代表。该壶做工巧夺天工,生动逼真,选形机智,分割合理,实属珍品。

紫砂名家陈鸣远

2.中六方壶——此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壶高8厘米,直径11.8厘米,口沿、盖沿呈方形,壶身、嘴、把均呈六边形,敦厚沉稳,极具大家风范。
        3.南瓜水滴——这件作品与南瓜壶如出一辙,效仿自然之物,生动逼真,构思灵巧,身筒上铭刻着“瓜 绵绵,于万斯年”八个字,并有“陈”、“鸣远”两方小印。此物为已故著名画家唐云先生所藏。
        4.束柴三友壶——这是陈鸣远作品中最具匠心的一件。此壶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当是陈鸣远创作盛年的作品,故更体现出他在自然形器上的创作技法的精湛。
        5.梅桩壶——此壶师法自然,苍劲有力,孤傲不俗,是清代陶塑艺术发展的印证,制壶、陶塑、浮雕,多种技法融为一体,使人叹为观止。可惜此壶早年流失海外,现为美国西雅图艺术馆所收藏。

紫砂名家陈鸣远

6.包袱壶——此壶做于1708年,壶为青色,呈一只包袱形状,做工细腻,甚至连包袱的布料的纺织的纹路也做得维妙维肖,别无二致。这件包袱壶通高9.7厘米。 制作时作者将整个壶身处理成一个方中显圆的包袱状,继而,又将包袱布两边扭束成一条带,连接壶的嘴和把柄,而带中间的结又正好落在壶盖的中间,这样,结也就成了茶盖上的钮,显得贴切自然。在整把壶的上半部,还可见到包袱布的褶纹,线条十分流畅。壶的底部,刻有“两腋习习清风生,鸣远”字样,典出自唐代卢仝。这里既道出了壶的制作者是鸣远(陈鸣远),又说明壶的功能所在,使壶更具文化品位。现该壶为美国佛立尔博物馆收藏。

紫砂名家陈鸣远

7.果品——这是陈鸣远的摆件小品,天然泥色的配置使作品生动非常,几可以假乱真,自然形作品的特点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8.朱泥圆壶——此壶为日本人通口超古所藏,底款刻有“丁未杏月 鸣远仿古”八个字,旁有小印两方,圆形的一枚作“鸣”,方形作“远”。
        陈鸣远的作品传世不在少数,目前已经确认为真品的还有“藏六居士壶”、“松段壶”、“莲形银配壶”、“无垢壶”等等。

紫砂名家陈鸣远

1990年福建彰浦出土了一件紫砂茶壶,墓主葬于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该壶底款刻“丙午(1726年)仲夏 鸣远仿古”八字,字为直排双列楷书,旁有两方小印,上为椭圆形“鸣”字印,下为方形“远”字印,两印均为篆字阳文。刻款中鸣远两字写法也很有特点:鸣字的“口”以草书的两点代替,鸟的上半部分写作“舟”,下半部分的四点写作一笔。笔者于1996年春节后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曾见一件梨皮圆壶,造型端庄沉稳,做工细致生动,底款刻“鸣远”二字,并有与福建彰浦出土之壶相同的小印两方于一旁,遂认为是陈鸣远真品,可惜该壶盖子已佚,实是美中不足,当其时,囊中之资不敷,而卖家亦不肯以它物抵押,其时天又将晚,待第二日携款而至,壶已于前日傍晚为一韩国人购走,又一件紫砂瑰宝或许就将从此流失海外,惜哉,惜哉!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