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紫砂艺术《青灰提梁》-吴永明

   紫砂壶按照历史文献记载是在明代中后期才见见被世人所知,进而崛起在世人面前。古诗有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指的就是紫砂泥了。
   自古便有“一两紫砂一两金”之称的紫砂泥,为什么受到世人的如此推崇?其实还是要从茶文化的发展说起。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下令废止了龙凤团茶,芽茶取代了原有的茶饼,泡茶方式也从滚煮改为了冲泡。而在文人的生活中,即需要酒来燃烧激情,更离不开茶来怡情养性。在茶事的的境界中,中国文人的风雅之举必定带有对器具的讲究,使之走到完美的境界,能够充分展现“茶”的真髓、完美茶事的紫砂陶,经过人们日常生活的磨合,终于出现在文人的视野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精进,紫砂壶的创作越来越艺术化,那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紫砂壶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自然界给予紫砂造型艺术以丰富的课题。不少紫砂艺人以诗人般敏锐的心眼,善于在创作中利用偶然的掌握大自然中鱼、乌、水、云等物像的象征符号,巧妙的融置于紫砂形体之中,把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成为超越实体界的隐喻之美,饱含艺术情趣。大千世界,洋洋万物,可以激起创作的狂热,涌动的流水、散具的云团、断岸的危岩、灵性的生物……都可以从紫砂土的塑造中追求超脱的神秘,在火的升华中蜕化出活泼跃动的生命。这就是紫砂创作设计所追求的文化艺术效果。
   我的《青灰提梁》壶融入了我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紫砂艺术精品。该壶泥质古朴,胎质细腻,把玩手中,别有一番趣味。该壶在圆器的基础上,与融合了提梁壶的造型特点,同时也放入了我自己的情感,思维塑造出这一具有饱满深厚的壶艺形象,该壶用上好的紫砂泥制作,线条流畅,光泽分布均匀,可见其功力深厚,其主体是从圆壶的形制出发来进行设想的。线条光滑顺然,充分利用线条的表现效果,曲折之间凸显其柔美婉转的态势,却又暗合坚韧的力度感,是该柔中见刚,不拘于单一的气韵表现,二者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十足的耐人寻味,该壶体质饱满,成蛋包状,圆润可爱,壶身饰有雕刻的图案,为光裸的壶身增添了一抹亮色,谦和流畅,壶流谦和平稳,不屈不伸,提梁壶绕壶顶弯曲,纤长温顺,在柔和的弧形中隐含着棱角的曲张,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壶把为金属质感,与柔和的紫砂壶造型相辅相成,坚硬的金属与中和的紫砂泥塑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美感,让人留恋往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该壶用简练的线条和块面塑造了紫砂壶的优雅外型和清雅的神韵,使之在众多走啥艺术品中脱颖而出。
   紫砂艺术确实称得上是瑰宝,是精华,它从单薄走向厚重,从幼稚走向成熟,经过数代的悉心相传,经过无数次的积淀,终于成为了独特的紫砂陶文化。这样的文化是需要一颗内蕴深厚,学养丰富的心来保护它,创造它的。这样的心境才是紫砂不竭的创作源泉的所在。。“心远地自偏”,好的心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撷取艺术元素。好的心境得益于自身学识的提高,涉猎广泛。从其它门类,如书法、国画、油画、舞蹈、美术中学,拓展思路,凝聚创作灵感,感悟边缘艺术与创作的联系,激活创新的细胞。好的心境有利于创作者远离浮躁,不以名骄,不为利动,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在无边艺境中孜孜不倦地去求索。如此这般,紫砂艺术才能在我们这一代艺人的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赞 (1)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