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徐南浅谈对有关陶艺教育的思考

陶艺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院校的陶艺教育体系大致分为生活类陶艺和表现类陶艺(即现代陶艺)两种,其中前者属工业设计范畴,后者是指一种风格化和个性化的,并介于传统工艺、绘画、雕塑之间的艺术风格类型,具有现代艺术所有的重要品格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从形式至内容都抽象化了,而且是人们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由于国情、观念及体制的原因,处在磨合期的中国陶艺也面临很多的选择和冲突,在教育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种种无序和失衡状态。

一、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现代陶艺是一门集艺术、科学、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以技术为支撑,艺术为灵魂,是一种包括材料、制作、烧成和感情体验在内的多元化延伸,通过形体、釉色、肌理、痕迹来表述艺术家的观念和状态,这样一种复杂过程的教育需要有成熟的陶艺理念去引导,才能修正学生在现代陶艺认识上的偏差和局限。 1、如何对待外来形式和文化的借鉴 由于现代陶艺是一个外来概念,那么以借鉴和学习外国陶艺来谋求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过程及问题。西方及日本的现代陶艺发展有其特殊背景,西方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健康的文化环境以及现代建筑、现代绘画、雕塑的变异,激活了现代陶艺,并迅速与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与之相比,不光有相当的距离,而且文化背景也不同。于是以西方现代陶艺为参照系,在作品揉合进了很多”洋元素”成了时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借鉴成了模仿。这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学风的漂浮和个性特征的缺失。不可否认借鉴和学习是现代陶艺起步阶段的必然过程,但如何去做又是一个学风和方法问题。道理很简单,艺术作品有异于工业产品,创新是现代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化背景、人的情感和对世界认知程度的差异,决定艺术家其情感和其表现载体的艺术品就应有不同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品格。

2,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样具有深厚而悠久并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化艺术传统。但传统文化的丰厚对陶艺家来说既是优势也象”包袱”。一些陶艺家在创作中往往为传统所累,食古不化,唯古是尊,或从古代和民间艺术中断章取义式的”改编”,或走进了只是学习装饰和造型的浅层面的误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本义和美学价值。实际上传统并不是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时代和作品的表象之中,而是隐寓在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之中。中国陶瓷有秦汉的雄强、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优雅和清的精巧等等,是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在艺术上的体现,这些优秀的传统如果直接拿来表达今天的生活,那肯定是词不达意。因此,直面传统,向传统学习,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过去的陶瓷艺术语言和方法的表达面临新的选择,我们不需要一种模式和规范,但我们需要一种审美的支撑,这种审美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环境中又需要作出新的淦释。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凭借敏锐的艺术感觉、良好的文化品性和技术修养,对传统陶瓷文化、民间文化等进行分解和重组,将民间和传统厚重的感性形式变换成新的理念性符号结构,追求一种形态转换的审美价值。   

3、审美观念的再认识问题   

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势的作用,人们对陶瓷的理解一直还停留在其实用性的层面上,忽视了其最本质的精神价值和审美取向。唯美与唯理方式日趋流行,这种流行符合商业价值的群体认同感。要突破这种限制,就必须在认识上正本清源,把陶艺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取向作出分离,强调审美价值为第一要素,使陶艺成为一种传达与表现方式。陶艺家通过这一载体来释放人性、传承文化、渲泄情绪和诊释观念。我们的陶艺教育要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价值模式和经验模式,并寻找切人点和突破口,这需要勇气和毅力。比如重视陶瓷材料肌理的自然表现,对造型的随机性及残缺美的倡导和运用,有利于打破惯有的唯美、唯理审美观念,为审美品质的多向性和逆向性寻找可供发展的依据。这种多元风格的审美品质,将促进陶艺语言的纯化,为学术性、探索性、综合性陶艺创作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现代陶艺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引导办学方向,影响培养目标,但并非问题的全部。而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知识结构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单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创作方式过于雷同,并且基本没有当代艺术和当代陶艺现象课程的设置,而这些现象才是陶艺被称之为现代陶艺的理由。依笔者之见现代陶艺教育课程设置的总原则是:应立足中国陶瓷文化根基,重视现代陶艺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以陶瓷材料教育为主,兼顾多种材料的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拓展材料交叉运用空间,集中现代设计与现代陶艺的综合教学研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美术基础、理论基础、学习传统和专业技能四部分。所说的美术基础即为造型能力、色彩感受和三大构成的训练。客观地说,陶艺是一种介于雕塑、绘画与陶瓷材料之间的综合艺术,雕塑和绘画的形式语言与陶艺的形式语言是如此的相似。可以说,雕塑和绘画中的体量、空间、色调肌理和点线面、黑白灰等基本要素和形式法则在陶艺作品中无处不在。坚实的美术基础之优势,并不仅体现在”画”造型能力上,更内在、更深人的是体现在对其它诸多艺术类形的形式美感、审美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还能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可以受用终身。   

三、陶艺教学的内容   

陶艺专业的理论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设置相关的史论类课程,以溯本求源,了解中外艺术发展的特征、规律和走向;学习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强化设计意识,培养感知能力;学习设计美学、美学简史、美学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对形式美的领悟、自然美的体验;还要学一点民俗学、民间工艺美术,引人一些当代摄像和综合媒介形式,包括PHOTSHOP,3D等,可以拓展视觉形式,于陶艺创作会有更大的兼容性和多元取向。    对一些与陶艺创作直接发生关系的课目如中国陶瓷史和中国陶瓷精神更应该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重点掌握,中国陶瓷文化有着最纯真的、最本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造型意识,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剖析东方艺术的精髓。陶艺教学不仅是一个设计问题,也不只是停留在脑子里的构思和画在纸上的草图。因为陶艺作为一门工艺独特、技术复杂的艺术门类,技术上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娴熟掌握泥料—釉料—成型—装饰—焙烧这一流程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陶艺教学应建立在对陶瓷工艺严格的学习上。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由于制作过程的特殊性,在每一个工艺制作环境上都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实验性,都蕴藏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创作的一部分,都构成了创作的整体和全部,   

四、陶艺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学模式或者说都是创作的起始点。

中国式的教育是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师成为一种”标准”,教师传授的东西就是”真理”,学生模仿教师的风格变成天经地义的,如此便能得到高分。而拒绝模仿和与他人作品类似已成为美国艺术教育的一种自觉和人格尊严的象征,很少有学生的作品风格与老师相近而能获得高分的。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相比,不低,却创新能力较差的原因。   

2、教学条件   

美国式的陶艺教学是将多种陶艺成型手法、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各种釉料的配比试验,各种烧成效果的不同比较等,均通过实地操作教授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强调技艺、材料、烧成等创作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当学生通过比较后选择何种成型方式和烧成方式,几乎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中国学生的陶艺创作大都选择在陶瓷产区进行,因为许多学校创作条件简陋、泥料品种单调、釉料也就那么几种,而焙烧仅有电窑或气窑,烧成这个最能体现陶艺美感的重要环节是如此薄弱。材料和烧成的相对单一性制约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学生要想有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更多的是在作品外在形态上作变化,在承袭传统或借鉴国外之中做简单的综合。这样要像美国的艺术教育那样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作品的个性语言,并视作艺术教育的灵魂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3、教学方法

比如借鉴、继承与创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保护和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陶艺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想象乃是一个陶艺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潜质,想象在先,表现在后,没有想象或缺乏想象只能是一个工匠,或平庸的陶艺家。而如何表现,则更意味深长。淇不仅在于表现技法的娴熟掌握应用,还往往取决于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和效果。这种创造性思维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能力,也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一种能力。相对于传统陶艺血言,现代阿乙仕碑匕件工又件现In zxuJ)l-A.H!j.、的开放思维方式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自由的和多元的。比如常用的反向思维法、隐喻思维法、打散构成思维法、超现实思维法、异质同构思维法等等。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