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答案

—壶愿

一切好象都是冥冥中注定的缘份.我特别喜欢紫砂壶,一直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第一眼看到紫砂壶后竟会如疾如狂地爱上它?

在大学读哲学时,接触到了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说。海德格尔在《物》的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著名的关于”壶”的讨论。他写到:”壶”是一种物,那什么是壶?我们说:壶是一种器皿,一种可以把其他东西盛在里面的物,壶能盛东西,是由于它的底面与壁面,而这种容器本身还可以让人通过曲柄把它提在手中,作为一种器皿,壶乃是某种自持,自立之物。这种自立显示出壶作为某种自给自足之物,或独立自主之物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独立自主之物所具有的自给自足的独立性自主性,壶才与其他客观对象区别开来··一所倾倒的东西必然是某种饮料。……而这种倾倒的天赋正是壶之为壶的原因。

这似乎揭开了我的疑间,又似乎没有完全说清。

我到处找资料,找书画艺术方面的,找陶瓷鉴赏方面的,找美学方面的,……总之,都不能如愿。1990年初,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十周年厂庆,作为庆祝的活动之一,就是与当时的上海《文汇月刊》共同发起紫砂文化征文活动,并且得奖的文章将汇编成集子出版,目的在于进一步弘扬和推动紫砂文化的发展。

得此信息后,一直留意这本书的出版状况。当我从《文汇报》上得知发行的报道时,已是第二次印刷了。当下向单位领导告了假,匆匆赶往当时上海最大的南京路新华书店。遗憾的是,书店营业员的回答是没有。进一步问,是卖光了没有呢?还是这本书根本没有进。营业员的回答是没有进货。然后沿着南京路,赶到静安寺。又从静安寺赶到徐家汇。沿途的书店都进去询问,结果都一样!一路上内心焦虑、口干舌燥,最后闷闷不乐地回到家。

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心尤不甘。第二天又向领导续假,只冲出版社。我住的地方在宝山,当时的上海文汇出版社在虹口V)il路桥旁边。那时交通不便捷,单程要两个多小时。赶到出版社,同工作人员软磨硬缠,要求购买。当时出版社不卖书,只管出版发行。最后,工作人员被我的苦苦诉求打动,将一本自己的藏书让给了我。我的感激,只能是以连声的”谢谢”来表达。”

这本书包罗万象。既有象韩其楼、罗桂祥等大家撰写的紫砂发展史,也有前上博副馆长郭若愚先生的曼生壶铭的考释;既有张守智教授、汪寅仙大师曲壶的设计思想,也有潘持平老师的方壶制作技巧;有老一辈艺人生平写照,也有中青年工艺者的论文;有许四海收壶的艰辛历程,有作家陆文夫的隐含人生哲理的散文……总之,精彩万分! 这是我读书藏书中最具意义的一本,在书架上一直是”置顶的”的。我时不时会拿下来,随手翻到哪就停在哪,慢悠悠地读上一段。这本书对我而言,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无论从何处都可以作为开篇。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背出来,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常读常新!

紫砂壶可静可动!静,作为案头清供,与环境,气氛融为一体,显示出茶壶主人的美学趣味;动,则是一个人在工余课后,捧着一把紫砂壶在静坐独饮,他不是在消磨时光,他是在沉思,在回味。我顿时明白了,一静一动皆是人生的修炼。海德格尔说”壶乃是某种自持,自立之物”,爱紫砂,其实是对自己人格的反省,是内心世界的文化!我随即心里有了一个愿望,想见见这本书的主编。

2004年,宝钢紫砂爱好者协会正式成立。在庆典地上,几位国家级紫砂工艺大师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谭泉海前来表示祝贺,领队的看上去是一位精神抖擞、充满自信的中年汉子,很让我肃然起敬。他就是这本书的主编,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见到众多的紫砂爱好者围着他询问各式各样的问题,我没有去惊动他,尽管我数次想把包里的书拿出来请他签名。1992年获得他主编的书,2004年见到主编本人,因果圆满,一切尽在不语中。后来知道,其实史俊棠在一九八五年就担任了上海紫砂协会理事长、是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原厂长,业内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宜兴紫砂事业的推动者,也是紫砂文化的传播者。这次他带领数位紫砂大师一起来上海是为了祝贺宝钢紫砂爱好者协会的成立并欣然担当顾间。

对于史俊棠先生,我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不为别的,只缘于他主编了这本书。海德格尔对壶作了一个抽象的概括,而他,创意的这次活动以及主编的这本书,是对紫砂文化作了一次详尽丰满的注释。是这本书让我汲取了不可多得的知识,更让我对紫砂的理解不断地进步!

这本书叫《紫砂春秋》,书名由已故紫砂业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题写。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