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人冯桂林

冯桂林(1902—1946年),宜兴周铁镇人,1918年迁居宜兴蜀山北厂。紫砂著名艺人。擅长松竹梅题材及仿真自然塑器。其制品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高或矮,或规则或不规则,皆精致细腻,深沉肃穆,给人以“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之感。冯桂林一生创制紫砂花货精品甚多,仅新品种类就达二百余种,以手法新颖、风格独特、构思奇妙著称于世,为紫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匠艺师之一。
        师承名师范承甫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宜兴陶业逐渐产生了一批新兴窑户,生产经营方式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民国四年(1915),江苏省实业厅和地方士绅、实业家投资占股,在宜兴蜀山开办了“宜兴利用陶器股份公司”(简称利用公司),主要从事紫砂业。开办之初就聘请有名的紫砂艺人范承甫(大生)为技师。民国四年(1915),程寿珍、范承甫等所制紫砂制品由利用公司征集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获头等奖,“大生壶”名噪一时。民国十年(1921),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即萌芽期的职业学校)招收学员,冯桂林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利用陶工传习所的学员。当时传习所聘程寿珍、范承甫、江祖臣、邵云如等为技师,收艺徒二十名,冯桂林幸运地拜名噪一时的范承甫为师傅。
        范承甫(1874一1942年),字绳武,艺名大生,世居丁蜀西望圩村。他自幼未进学堂,靠自学粗识文字,人极聪慧,师承清末较有声望的紫砂艺人范鼎甫。范承甫代表作有“合棱”、“合桃”、“鱼化龙”、“一捆竹”、“一段竹”、“竹鼓”、“竹提”、“竹扁”等。
        冯桂林得到名师范承甫的指教,亦得到师兄叶得喜的指点帮助。他勤奋好学,长年五更入寝,黎明即起,刻苦钻研壶艺。传习所每天上午讲课,半天动手操作,二十名学员,由六名技师带徒授艺。在二十名学员中,冯桂林学艺认真,所习制的壶、盆、瓶、鼎入格规范,在学员中名列前茅。传习所每次举行考工比赛,冯桂林总是摘得桂冠。
        冯桂林谦虚诚恳,很得范承甫欢喜。那时一般紫砂艺人都比较保守,不肯将拿手绝活轻易传人,但范承甫胸怀坦诚,冯桂林虚心好学,所以范承甫将自己最成功的代表作品“合棱”、“合桃”、“合梅”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冯桂林。而冯桂林苦练基本功,把范承甫的技艺学到手,为其后的创作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胜于蓝
        传习所毕业考试,要求每人制一把紫砂茶壶,不但邀清利用公司老板、技师,还邀请紫砂行业其他老饭、窖户、有声望的艺师来评判茶壶好坏。冯桂林制作的是一把“合桃壶”。其壶一改范承甫高身筒、短弯流、高耳把的造型,把“合桃壶”身筒放矮,呈圆浑状,壶身为六瓣瓤式,瓤呈规则状.等分均匀,线条极深,更凸起瓤块,更显圆浑纯厚。每瓤通盖严密,制作精湛。冯桂林对短流作细长处理,笨拙变精细,更显精神。把有意拉宽,加强整体平稳感;盖钮捏塑桃果及桃叶,逼真细腻;材质选用老红泥,意谓桃花盛开,桃果丰实。整体清秀灵气,一派生机,又不失紫砂花货的古朴韵味。

紫砂艺人冯桂林

        这把“合桃壶”一下子吸引了行家的目光,冯桂林的技艺得到了好评,各窑户都争着聘他制坯。几年之后,冯桂林的“合桃”更趋纯熟,壶价一升再升,甚至超过了范承甫。范承甫“合桃”壶价每把保持银洋一圆伍角左右,而冯桂林后来所制“合桃壶”价每把银洋一圆捌角,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辛勤耕耘严谨制作
        民国十五年(1926),冯桂林经师叔范锦甫(范承甫弟)推荐介绍,成为宜兴“吴德盛陶器行”(亦称“陶器公司”或“陶器店”)的客师。在吴德盛,冯桂林制壶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由奠基期步人成熟期。宜兴吴德盛很有名气。老板吴汉文,艺名跛陶,号宜兴画陶主人。吴汉文自幼练文习字,对书法情有独钟,曾学制壶,并以陶刻为入门手艺,擅长“单刀侧入法”、“双刀直入法”。民国初年,吴汉文创办“吴德盛陶器行”,后聘王熙成、范锦甫、储银兰等为技师,长期向裴石民、蒋燕庭、吴云根等订坯,也聘专业从事陶刻的卢兰芳、邵云如、陈少亭等为其客串作陶刻装饰,切磋技艺。在陶器行内长期从事陶刻的有任淦庭等人。
        吴汉文喜收藏,善经营,自己在壶上镌铭刻画,而且走南闯北,颇有见识。他创制著名紫砂品牌“金鼎商标”,邀请蔡元培、于右任、马公愚、钱瘦铁等订壶铭刻收藏,对宜兴紫砂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紫砂艺人冯桂林

        冯桂林在吴德盛制作茶壶,受到吴汉文的严格督导。吴汉文赏壶自有一套,查壶督制更有一招。每到夜半人静,冯桂林等人已入睡,吴汉文却来到工房内,将工房内每个艺人的茶壶拿出来,放到泥凳头,然后离开丈许,坐在方凳上抽袋烟,边抽烟边挑剔茶壶泥坯的毛病,并思索着如何改进的办法,直到看够才离去。第二天就叫艺人们遵照他所要求的作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冯桂林很听话,也依照吴汉文的要求做,技艺日进。
        进人20世纪30年代之后,冯桂林从仿制传统作品开始转向创新,并由吴汉文提供样品图纸,直到自己开始画图制作:冯桂林每制一品都非常用心,式样也翻得快,转得快,在所需材质上也得到吴汉文的支持。冯桂林自己动手选择配置泥料,熟悉泥性。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制坯技艺声望日隆,所制“梅桩”“寿桃”、“梅花”、“松鼠葡萄”、“竹段”、“香瓜”、“木瓜”、“南瓜”、“东坡提梁”等作品深受好评。
        吴汉文是个精明的经营者,他从不要冯桂林粗制滥造,反要他精一些、少一些,式样却要多一些。这就逼着冯桂林绞尽脑汁创制新式样,换制新品种。冯桂林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创制的不规则腰圆形“松鼠葡萄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壶材质为老红泥,色泽温润,肌理丰富。壶身为松树老干.苍劲有力,葡萄枝叶顺藤而上,用一个个小球叠塑成葡萄,串在藤上,干净利索。一对松鼠维妙维肖,逼真自然,尽情戏耍,自在嬉食,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嵌盖平整圆浑,浑然一体,把玩舒适。流与把处理恰到好处,细部处理粗而不糙.充分体现了紫砂花货的工艺要求。

紫砂艺人冯桂林

        冯桂林在吴德盛期间,辛勤耕耘,巧妙构思,严谨制作,技艺日趋成熟,并由成熟向高峰迈进。
        千奇万状信手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设在西湖边上的“汪裕泰茶行”老板兼营高档紫砂茗壶,即聘冯桂林到杭州专门制壶。制壶工房设在茶行后院。环境幽雅、清静,冯桂林得以潜心制作。
        汪裕泰老板资金雄厚,专用一人为勤务杂工,替冯桂林料理杂务。冯桂林所用紫砂泥,全要赶至宜兴配置,然后将泥运到杭州。做好壶坯后,冯桂林又要将壶坯用箩装好,运至宜兴烧造,然后再将壶拿到杭州。尽管有个勤务杂工帮忙,冯桂林还是忙得不可开交。冯桂林凭藉自己学艺时打下的扎实功底,凭藉自己在吴德盛练就的成熟技艺,除了做过的作品外,很快又制作出“线云壶”、“佛手壶”、“柿子壶”等新样。汪店号开始叫响,紫砂茶壶有了名气。老板见冯桂林很有制陶才气,便经常请杭州的画师至店中,和冯桂林一起商讨壶艺,并根据冯桂林的要求,协助绘制茶壶图样。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到民国二十九(1940)的三四年内,冯桂林在汪裕泰创制的壶样,品种不下二百个,新品迭出,姿态万千,自然逼真,令人叫绝,赢得“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的赞誉。其花货“竹根”、“上松段”、“上圆竹段”、“三龙”、“四方竹段”、“五竹”、“四方则角”,以及最为拿手并成为精典之作的“梅桩系列”、“松鼠葡萄系列”,每个系列各不相同,大小、高矮、方圆形制多达十余个款式样品,深受好壶者喜爱收藏。
        冯桂林的创作步人高峰成熟期,制作精致.技艺精湛,巧妙构思,精益求精,堪称一流。行家赞他:“手工捏塑,肥瘦不一,大小各异,活脱活像。”所制作品自然生辉,如图如画。
        作品之一:“五竹壶”。材质淡红拼紫泥,类清水泥。壶身整体为一段竹,四周竖立一节劲竹,初看似方,其实为圆,盖钮为同一造型。把用一竖杆二横杆自然延伸至流,似横杆上生成的竹鞭笋芽.巧若天成,寓圆于方,构思奇特,匠心独运,稳重大方,朴素自然,古朴韵致。这一造型艺术对现代壶界花货竹饰类创作影响甚大。

紫砂艺人冯桂林

        作品之二:“四方则角”,又称“四方则角竹叶壶”。材质为青灰砂。四方为钝角处理,线沿角与角相交处自然延伸,凹线圆顺,骨肉亭匀。四方面为弧平面处理,肌理丰富光滑,把玩得体。流为竹枝,把为竹杆,均饰以二小片竹叶,灵秀生气。盖的一小竹节环形,分支二小片竹叶,布局自然,四方均为圆形状,体现了紫砂工艺线面巧合的精湛技艺。

紫砂艺人冯桂林

紫砂艺人冯桂林

        作品之三:“矮梅桩”。材质天青泥。该壶与早期、中期梅桩造型完全不同:整体小而灵、秀而奇、异而怪,为“一手壶”中典范精品。身简梅桩大面处光润圆浑,侧而处细条斑痕,把为藤条形梅枝。流也用梅枝叉开连身。把玩十分得体,充分发挥茶壶的日用功能。系列之作”高梅桩”、“上梅桩”、“中梅桩”,“嵌盖”、“平盖”、“克盖”等变异梅桩均用不同风格处理。

紫砂艺人冯桂林

        名手早逝垂壶史
        冯桂林虽为紫砂艺坊的名工巧匠,但一世清贫,所用壶款,底部为店号,如“金鼎商标”为宜兴吴德盛款,“立信”为宜兴潜洛许立生款,壶盖上方用自款“桂林”小方章。
        冯桂林正当盛年创作高峰期,因抗战爆发,紫砂业一落干丈,艺人也被逼至绝境。l940年冯桂林回到宜兴,借居蜀山前墅村,做过工,打过杂,也以制陶、卖坯为生。冯仕林也曾于l943年后开过作坊式陶器店自做自销,聘师兄叶得喜帮忙,但难以度日。他终日辛劳,积劳成疾,于l 946年在蜀山前墅病故。一代名手在盛年创作高峰期病逝,乃紫砂界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宜兴《民锋报》曾刊载其生平及壶艺成就,紫砂同业公会特为其举哀。“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是对紫砂花货名艺人冯桂林的绝好评价。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