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历史与生产工艺的发展

宜兴水路通达,古称荆邑,滨太湖,邻浙皖。春秋时属吴,始皇二士六年(前211)改为阳羡县,西晋惠帝太安二年至怀帝永嘉四年(303-310),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朝廷表彰其功,置义兴郡。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避赵光义讳,改义兴为宜兴。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1)荆溪县撤并入宜兴县。建国后先后隶属常州、苏州、镇江等地。1983年始,隶属无锡市。1988年改为宜兴市。
    宜兴自古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动天、竹海、茶洲、陶都为世人所称誉,四者之中,尤其以紫砂陶艺更被海内外所推崇。
    紫砂艺术的物质基础:紫砂泥

宜兴历史与生产工艺的发展

    紫砂陶之所有闻名于世,是因为宜兴所独有的紫砂矿。紫砂亦称无色土,富贵土。据明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系》相传:有异僧行村落,口呼曰:“买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如何?”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云锦。这便是紫砂陶土的传说由来。而现在科学考证表明,紫砂矿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生沉积成矿。紫砂你属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钾等化学成分,其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一般在1120°-1150°之间,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气孔等物相。结晶多而玻璃少的烧成特性,使紫砂陶器有了抗热性和透气性,并且有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赋予了紫砂陶器优异的实用功能。其材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可塑性好。紫砂泥属高可塑性,可加工成任意大小形状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和不粘手,细节部位可单独形成,化零为整。这为方器的相接和花器的雕琢提供了方便。同时,这样的特点也为紫砂器型的创作鱼发展、传递演绎作者的创作思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其次是干燥收缩率小,紫砂从泥坯到成品,收缩率在8%左右。烧成温度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在壶形的口盖处理上能够做到吻合严谨,在造型线条的表现上,不扭曲,不走形,能够很好的保持创作的意图与作品的思想,保障了作品的连贯完整。
    再者是紫砂泥本身可以单独成陶,无需加配其他元素。成品陶中具备了双重气孔结构的特点:一为闭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样就使紫砂有了良好的透气性,气孔细微,密度高且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壶内茶汁的色香味。
    最后紫砂土成型后无需施釉的物理性能也很特别,它平整光滑的外表,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光泽。这是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也正如此,它更贴近了与使用者的距离,更充分的展现和谐、中庸的哲学理念,所以更为世人所喜爱。
    在一般人眼里,单单从泥上考虑,错误的认为紫砂泥如同泥沙、尘土一般呈天然粉末状,只要加水就可以捏塑成型。其实紫砂泥是矿体,开采自岩石矿层,俗称“生泥”,经露天风化自然松散后,用石磨或机碾粉碎,然后根据要求选用不同目数的筛网进行筛选,加水搅拌均匀,再用木槌反复压打后成为可以制作用的熟泥。
    总的来说,因地质原因,每处矿你所含铁量及其他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前辈艺人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采用几种不同的泥料相互配合,调试不同的配比,取用配合,各有心法。这使紫砂陶土的变化更为丰富,更加光怪路离、妙色天错。
    紫砂艺术的生产工艺:手工成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宜兴历史与生产工艺的发展

    相传顾景舟生平对工具极端重视,特别强调工具的重要性。当初收徐汉堂为徒时提出的要求便是让其动手自制一个“矩车”。这也是顾景舟选徒的一个特殊方法。他曾说“要学徒,先学做工具,工具做不好,就不能做壶。”
    正是在这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指导下,才有了紫砂器“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精彩世界。
    在了解紫砂器的成型方法前,先要说一说制作紫砂壶的工具,常用且有代表性的有:
    木搭子:用与打泥条、打片子; 
    竹拍子、木拍子:用来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推身筒接头、推墙刮底等;
    转盘:打身筒时置其上,可以转动;
    矩车:用来划圆片;
    尖刀:用于琢嘴、琢钮、转足;
    明针:牛角制成,富有弹性,有方头、弯头、圆头等,主要用于刮坯、休整坯体,是紫砂制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紫砂制作所独有的;
    独果:用优质牛角、象牙、黄杨木等材质制成,用来圆嘴圆眼,有圆头和尖头两种;
    刀:切、挑、削、挾、挖、刮等。
    紫砂器的成型技法
    在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下,不断完善的成型技法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自明德以降,几辈艺人不断摸索与尝试,逐渐掌握泥料特性,加之科学技术的配合,使成型技法日臻完善,并趋于多样化。总的来说有手工、注浆、施坯、印坯等几种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成型最为传统的成型方法,从现在来看也是衡量艺人技术的最高标准。但同时石膏模型的大量应用,对紫砂陶艺的发展有相当影响。客观的说,石膏模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既有助于紫砂作品的断代及艺术质量鉴别,又统一了生产规格,提高了形成的准确性,有利于批量生产。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讲,它也扼杀了紫砂的艺术生命,阻断了创新精神,降低了手工技艺的艺术含量。值得一提的是石膏模型的引进是从1958年开始的,最早的石膏模型权威当属徐汉堂,其后有其弟子庄济荦、乐泉生、夏沧洲等。同时也说明在1958前,紫砂生产不管是粗货还是细货均系纯手工制作。
    紫砂壶的类型
    紫砂壶的造型,由于受其制作方法的制约,基本上非方即圆。这种“方”和“圆”经过变化、变形、装饰,大部分成光货(光器)、花货(花器)、筋囊货(筋纹器)三大类。

宜兴历史与生产工艺的发展

    紫砂光货素器以茶壶器型为代表,根据球型、筒型、方型及其他几何型变化而来,是品种最多、范围最广、形制丰富、影响极大的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器显著特征是素面无饰,即紫砂裸胎表现形式,能够表现紫砂朴素无华、素雅端庄、洁净深沉的本质。这也是一种传统精神的传承,一种审美观念的光大、一种紫砂本质“正宗法祖”的精神所在。
    光器讲究壶体光洁,块面挺括,线条利落。角、线、面的组合表现出或粗犷、或丰腴、或清秀的不同造型与风格。其中圆器又要求“圆、稳、匀、正”,圆中要有变化;方器要求轮廓线条分明,块面挺括平整,口盖规矩划一,使人见之愉悦、赏目、惊叹。
    取才于植物、器物、人物,经过艺术加工,运用雕刻、捏塑的手法,推、贴、镂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作品,称之为花器。花器是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在创作中注意整体的古朴大方,自燃逼真,注重作品的精、气、神、韵,注重作品的新颖内涵及天然妙成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返璞归真、神形兼备的艺术特点。“脱尽人巧聚众工,神工鬼斧难类同。”艺术魅力使人百看不厌,百玩不厌。
    紫砂筋纹器的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形成紫砂茗壶造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紫砂筋纹器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设计当中,齐整协调,线条流畅,自燃明快,具有较强的节奏韵律美。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