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不同时期窑火的烧成特征

紫砂不同时期窑火的烧成特征
张萍 全手天地乾坤

在紫砂发展历史中,烧成用的窑炉和燃料几经变化,最早使用且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龙窑,羊角山紫砂古窑就是一条宽1米左右长10余米的龙窑。龙窑所用的燃料是茅草、松柴,一直到1957年,龙窑才被倒焰窑代替,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1973年,用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目前宜兴烧造紫砂器的还有从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棱式窑,燃料为液化气,还有国内生产的电炉。

紫泥制成的产品,烧成温度在1150~1180度,红泥的烧成温度为1100度,绿泥耐火度比紫泥略高。紫砂泥料的氧化铁含量相当高,因此必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民国时期的焐灰壶,壶面呈黑色或青灰色,系在还原气氛中二次烧成的,但难度较大,如果窑温过高,还原过程中分解的气体无法逸出会鼓泡,甚至破裂,造成废品。

古代的龙窑无法自动控制窑温,全凭烧窑工的经验,以目光观察,根据火焰与坯件的颜色变化而增减燃料与空气流量,延长或缩短烧造时间,其难度很大。所以《阳羡茗壶系》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阳羡砂壶图考》曾经总结“火候沿革”:“盖配土、造工、窑火并皆佳妙,乃为上品,三者缺一便非全美矣。细察传器,由明代以迄清初,配土与窑火克谐,砂质溶化,故能出窑之后微现透明,色泽可爱。

降至雍、乾,窑火略逊,与前器相较,已不逮清初之坚结温润矣。嘉、道之世,壶艺中兴,坚结之致虽不如清初,然壶色温润已优于雍、乾。至咸、同传器,不免有砂土气,盖砂质非有高度火力不能变成溶液,故砂土之气不变,粗厉之质尚存,不足贵也。”前人指出的这些特点,也可作为我们对紫砂器断代的依据之一。

鉴别紫砂壶烧成的温度是否合适,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以手指沾点水,沾到壶身表面上,如果水滴很快被壶吸光,说明这把壶欠火,胎质较松散,吸水率高;而且用壶盖轻磨壶身,会听到“闷声”。烧成温度适中的壶,壶表面的吸水速度就慢。烧成过火的,则壶表面会呈现一种金属光泽,或有小气泡爆裂的痕迹。

此外,紫砂器草创时期,坯件是“附陶穴烧成”,即将做好的泥坯搭附在烧制缸坛等粗陶器的窑中烧成,难免沾染缸坛釉料挥发物(油泪),就是飞釉点。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开始将紫砂坯件装入封闭的匣缽中烧制。所以紫砂器如果有飞釉点的紫砂器,基本上可判定为明代器物。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