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泥陶土原料具体分布

    宜兴出产的陶土,按其颜色、产地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甲泥是接近地表面的一种黏土。它们质性有软硬、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用泥也各有区别。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作用,方能获得良好的窑业性能。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和形状大小而异。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泥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与甲泥一致。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与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这些陶土都深藏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出矿时呈岩石质地块状,经过摊场风化,成为豆粒颗状,再经细磨,通过每平方厘米200多孔眼的罗绢钢丝筛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块,再经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黏韧,就成了可以用来制坯的紫砂泥。

    根据1925年地质普查资料,宜兴陶土的种类及分布为:白泥产白泥场,黄泥产黄泥场,甲泥产南山、黄龙山、嫩泥产西山前,任墅、瓦窑、赵庄,紫砂泥产黄龙山,架土产瓦窑、任墅、黄泥场、红泥产赵庄,绿泥产黄龙山。

    1978年的地质普查资料反映,宜兴的主要陶土种类及分布情况如下:白泥,颜色有灰色、桃红、象牙色等数种,主要分布于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带;甲泥,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之别,主要分布于黄龙山、张渚、杨店、林场、均山、东山、黄泥场、涧坞,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父子岭、董塘一带;紫砂泥主要分布在黄龙山一带;嫩泥,主要分布在川埠、西山红庙、蒋立桥等地;红泥,出产于川埠境内的西山和赵庄。

    截至1984,宜兴陶土资源黄发现55处重点矿点,陶土矿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其中甲泥矿分布:鼎蜀镇以北1公里处黄龙山,以北3.58公里处的朝阳山。以西12公里处宜兴林场。以南6公里处的凤凰山,以南8公里处的兰右。西北1.5公里处的青龙山。湖父镇西南的纸坊、罄山寺。张渚镇以西4公里的西山桥处。茗岭乡以南3公里处的向山、平园村。太华乡杨店官庄缸窑界。铜峰乡的西梅园。白泥矿分布:鼎蜀镇以南6公里处的白泥场,7公里处的东大潮山,8公里的兰石。西南2.5公里处的南山。太华乡桥涯村、深洞村。茗岭乡以南3公里处的向山、平园村。湖父镇以西4公里处的苍坞。嫩泥矿分布:鼎蜀镇西南2公里处的沙山。以西3公里的石柱头、红庙、香山。以南3.5公里处黄泥岭。西北1.5公里处青龙山。茗岭乡长岗岭。湖父西南3公里处的七里棚、九里山。太华乡杨店。耐火泥分布:张渚镇西的鸡笼山。太华乡杨店,茗岭乡以南2公里处的涂里,大庙西的北山。鼎蜀镇西北1.5公里处的青龙山。其他还有:茗岭乡涯村瓷土、瓷石矿,湖父乡以东省庄瓷土、瓷石矿,立新红泥矿,大港小坞头红泥矿,柏山永康瓷石矿,鼎蜀镇以南7公里处东大潮山北坡的紫砂石等等。

    宜兴的陶土原料都产在鼎蜀镇附近几十里范围内的山区和原野。宜兴境内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陶土资料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据1957年江苏省工业厅勘查的结果,仅鼎蜀镇附近的水潮山、兰山、南山和黄龙山等几处的陶土蕴藏量就达1000亿吨以上。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