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匏瓜壶”的故事

  东溪是紫砂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名人,本名赵松亭,字支泉,又号东溪生、东溪渔隐。他是晚清光绪年间宜兴紫砂器制作名家,同时也是一位开紫砂实业之风的实业家。他精于紫砂陶艺,既能制壶,又擅长刻绘,而且敢于创新,一时声名远扬。历任广东、湖南巡抚的吴大澂曾专门邀请他赴苏州入住吴府为其制壶。吴也是一位大收藏家,对金石、古文字颇有研究,家中古器众多,东溪在吴府大开眼界,深受熏陶,立志要振兴紫砂陶业。他回到故乡后建龙窑,办艺古斋,请程寿珍等名工制作紫砂器,又在上海开设商号经营外销,对紫砂器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历史上对紫砂陶人的记录不成系统,因此关于东溪的生卒年月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有说其生于咸丰年间,逝于民国的;也有说他生于同治元年,逝于光绪末年的。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从这把壶上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壶上的落款“南洋给奖优等”虽不像一般落款那样明确标示出干支年份,但是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曾在江宁(今南京)举办过南洋劝业会,那是清政府在时势逼迫之下力图革新的一举,影响十分深远。当时宜兴紫砂陶业也选送作品参展,并获了奖。显然东溪的匏瓜壶是获奖作品之一,因此他特别将此事刻于壶上以示纪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东溪是不可能逝于光绪末年(1908年)的。

  东溪匏瓜壶
  匏瓜属葫芦科,名虽为瓜,但其果实并不供人食用,而是被剖开当作水瓢使用。因此在古代文学中,匏瓜成了不受重用或仕途阻滞的代名词,有时也被用来比喻无偶的男子。清嘉庆年间,陈曼生在溧阳作官,与宜兴陶人合作制壶,匏瓜壶就是在那个时候由陈曼生设计出来的,此后便成为紫砂壶传统样式。

  这款匏瓜壶以稀少的本山绿泥为原料,烧成后外观色泽呈冷金黄,十分雅致。壶的弧线柔中带刚,生动有力。壶身的镌刻非常有特色,正面是一幅博古图案,两件古器相交错,一件是汉代流行的龙首带钩,一件晋代残砖。刀法阴阳交错,对比鲜明,颇见功力。另一面刻“偶然来憩大峨东”七个字。这是从南宋词人陆游的《醉后诗》“驾鹤孤飞万里风,偶然来憩大峨东。持杯露坐无人会,要看青天入酒中”所截取的诗句,与壶式“匏瓜”的寓意十分相契。落款“南洋给奖优等 东溪”。壶底款识为一枚方形阳体印章“艺古斋”。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程寿珍所作紫砂鼓形壶底部,也有相同的“艺古斋”款识。

  距南洋劝业会70多年后,东溪这把曾经获得优等奖的匏瓜壶被南京藏家沙志明珍藏于家中。一天,他接到好友亚明的电话,请他携带此壶去亚明的画室一聚。沙欣然前往,在那里遇见了上海画家唐云。原来是唐云想看这把壶。过了不久,亚明告诉沙志明,说唐云回上海前留下了五幅画作,唐云十分看重东溪匏瓜壶,但因与沙志明初次相见,不便明说,所以留下了自己的画作,请沙志明在五幅画中任意挑选两幅,用以作为交换。沙志明听说后,给亚明去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交换的要求。如今,东溪匏瓜壶仍展陈于南京甘熙故居的紫砂厅中。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