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器的窑变(专业详解)

紫砂陶器的窑变(专业详解)

自然窑变的壶

 

很久以来,陶瓷艺术品中的“窑变”,总是以飘渺而难以捉摸的神秘形象,徊旋在人们的脑海。

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宋代的陶瓷艺术水准已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其中大部分顶级的东西都出自于窑变的形式。

窑变,从专业学角度来解释,有实质意义和相对意义的区别。严格说来,早期只是指釉子的变化反应,而且是以氧化铜、氧化铁还原为其典型代表。

窑变,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一定量的CO(一氧化碳)渗入作用,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主权体现在色调和层次两个方面),烧制出特有的状态与效果的过程。那种把生坯烧熟或几种物质融化流淌的现象并不叫窑变。因此,这个名词不能乱用。

最早的窑变来自于偶然。由于那时窑炉的结构、装栽方式、烧窑方法、与采用能源等因素的不稳定性所造成。后来,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总结出了利用这个原理来制取那种奇异陶艺的一系列经验……至于许多动人的故事,大多只是传说。

其实,窑变并不希罕,希罕的是变出十分好的效果,以及所能够掌握定向窑变的一系列经验和感觉。任何艺术品都应该符合某种客观规律——物以稀为贵!古代钧瓷在整窑的产品中,往往只能挑出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成功的作品,原因并不是就只有这么几个东西产生了“窑变”,而是只有这几个由于反应的自然性和特殊性,才出现了那种混然天成、诗情画意般的神奇面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窑变必须符合作为珍奇美术品的诸多条件,要具备让人们反复欣赏、产生无限联想、愉悦心灵的丰富美术要素,确实能够使人百看不厌的孤品才是无价之宝。

从相对意义来说,紫砂,作为一种素陶(无釉陶),其材质中富含的氧化铁等,(主要是铁)在烧成过程中遇到CO气体,整个或局部也能产生相对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因为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失去了一定比例的氧原子而变化出浓淡不一的灰色或青黑色状态,并有可能出现良好的层次过渡和不均匀自然状,与本色原料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反差,出现千姿百态的层次与面貌。此刻,很可能就会出来几个“极品”!但其中大部分东西是不会太理想的。同时,由于紫砂原料中基质与团粒结构的密度不同、含铁量不同而转化亚铁量的不同,呈现的肌理状态就会非常丰富,十分优美!因此,材质的真假好坏同样是个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这个过程并没有掠去材质之美,反以人工引动了材质之变……作为紫砂的创新与发展,无论从形式上或面貌上,都应该属于“百花齐放”!

构成陶瓷艺术的三个要素就是形、釉、火,窑变就是火的艺术之核心,取得一个成功的窑变作品,除了人工的因素以外还有“天工”的因素;即需要有必然的经验和偶然的巧合,这个偶然是无法人为掌控的自然现象: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含氧量、风向乃至风力等等的因素。因此,这也是一门遗憾艺术,在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理性以外,更需要一种“心态”……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