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宜兴文化的先锋

紫砂壶是宜兴文化的先锋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1975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陶瓷等。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我国的手工艺制造业起源很早,有籍可考的大略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间,据说墨家大多就来自于小手工业者。工艺品当然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工匠们在口手相传的过程中,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最终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又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也就是说既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实际的方便,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者或观赏者得到审美的愉悦。宜兴紫砂壶正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一个杰出代表。

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紫砂工艺正是沿着上述两条道路在探索和发展。一方面,无数的紫砂艺人在制紫砂茶具的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比如从金沙寺僧和供春的捏制坯胎、挖空内部成型到时大彬的拍身筒、镶身筒成型法;从前人的入缸烧壶到李茂林的匣钵封闭烧法。这些技术的进步无疑为紫砂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用的基础上,艺人们也在如何使紫砂壶更具审美艺术性上孜孜以求。历史上有两个人在紫砂壶艺术性上的探索贡献最大,一是时大彬,他摒弃了前人的匠气,突破了供春的大壶范篱而多作小壶,使其更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二是陈曼生,虽然他不是制壶艺人,但作为一位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有极高造诣的文人,他是极其熟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他积极参与紫砂壶的创作且成果斐然。”曼生十八式”的造型设计和整体上的文人化装饰,极具美感,无疑在紫砂壶历史上是具有突破性的,他的影响绵延至今日。
来源: 紫砂艺苑

赞 (0)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