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紫砂”收藏

  中国人追求神韵之美,尤其喜欢在普通生活中寓意儒雅,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艺术。

  言及文人墨客,人们总会想到三三两两的文人在湖畔闲亭中对弈畅饮的景象。这个“饮”,可能是饮酒,但也可能是饮。人言:“壶中日月天”,壶虽小,但从壶中倒出的东西却一言难尽,也许是古今荣辱,也许是东西兴衰。文人的壶配上文人的诗,即成就了中国人的神韵之美。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朝代,说法颇多,但至少从明代正德年间算起,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风云变幻的几百年间,紫砂壶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但这一路走来,紫砂壶却“装”下了古典的诗、书、画、印,以及前人的信手天工。她就像个采花的姑娘一样,不断拾得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融入自身。所以,赏壶、养壶,也是在欣赏和回味我们自身的经典情怀。这其中,有四位“提壶人”如里程碑一般,为我们的壶内瑰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龚春: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定位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这里凭借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紫砂的唯一产地,也就因此而饮誉中外。与当地人说起紫砂壶,他们总会提到龚春。毕竟,作为最早留名的紫砂艺人,龚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把紫砂壶这一生活用品提升到艺术高度的人。

  • 话说“紫砂”收藏
  • 话说“紫砂”收藏
  • 话说“紫砂”收藏

  龚春,明代正德年间人,本是当地一位名叫吴颐山的伴读书童。吴颐山为了专心准备考试,带着书童前往金沙寺闭门读书。传说的“金沙寺僧人”,即龚春事实意义上的师傅,就在此处。龚春在陪读之余,常常陪着老和尚抟坯制壶。当时紫砂造价很高,于是龚春从老和尚洗过手的缸里捞出一些沉淀的陶土,经过反复的筛、洗、压、碾,最终得到了紫砂。一日,他在园中玩耍,见院内参天银杏的树瘤十分别致,于是就想照样捏一把壶。他没有工具,就用茶匙挖空壶体,之后用手指按平胎面,成型的壶面上就留有“指螺纹可按”的痕迹。这些指纹交错重叠,甚是可爱,透着灵气。整个壶身也浑然天成,造型惟妙惟肖,把银杏树的盘根错节,树瘤的多姿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之黝黑的紫砂,全壶尽显古朴和高雅。据传僧人看过之后喜出望外,收下龚春为徒,倾囊相授,并命名其壶为“供春壶”:一是取奉春神之意,二是取龚春的谐音。

  供春壶新颖精巧,文雅天然。“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很精准地概括了供春壶的特色。另外,其壶质地虽薄,但是非常坚实,时云“供春之壶,胜于金玉”。遗憾的是,龚春的传世之宝甚少,唯有树瘤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六瓣圆囊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说:“明代良陶让一时”,此一“时”即时大彬。他的壶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书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质温润凝重,造型沉稳,可谓壶艺之典范。顾景舟先生也认为时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创制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言及时大彬,还要从他的父亲时鹏说起。明嘉靖年间,流传着“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而第四位就是时鹏。时大彬师从父辈,从小耳濡目染,所以根基很是扎实。这种家庭背景也造就了他淡雅超俗的风格。据传时大彬对紫砂壶的制作要求甚高,往往稍有瑕疵就放手扔弃,所以他的壶甚为珍贵。

  之所以说时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将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壶中,使茶壶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时大彬早期的作品多为大壶,且仿古样式比较多。在与文人雅士结交中,他观察了文人的饮茶习惯,于是改大壶为小壶。在制作上可用拍打法一气呵成,这样也就丰富了造型。小壶一经推出,其儒雅气质深深吸引了广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拥有时壶为荣。

  紫砂壶的制作技法在时大彬时已几近成熟。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进了龚春“斫木为模”的方法,直接手工制模,将“打身筒”和“镶身筒”结合,创制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他的壶并不力求雕琢,以朴素的雅致和整体感见长,以至他的徒弟徐友泉暮年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引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套传统技法,已在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后代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的最大贡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