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品、玩、养”之道

  所谓“收藏”,即收而藏之,按字面的意思,是收买进来,作为藏起来的珍宝。这也许适用于大多数的古董珍玩,但对于紫砂壶,仅仅“收藏”显然不够。

  45年前,傅英书因偶然的机缘迷上了紫砂壶,也爱上了喝,今天,她已经是资深的紫砂“大玩家”,也依旧把泡茶、品茶当成无上乐趣。傅英书说,只有“品”、“玩”、“养”,紫砂壶才能真正“活”起来。

  “它不像瓷器,出后就自然具备釉面光彩,而是必须有茶叶和水来做媒介才能光彩毕现。”傅英书说,“当沸水淋在壶身上,那种热气氤氲、烟雾缭绕壶身的光彩,以及茶水被紫砂壶迅速吸入胎内的一刻,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品 美在呼吸吐纳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之句,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到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壶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何谓紫砂?“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其实是江苏宜兴黄龙山开采出来的一种特殊岩矿。紫砂的原矿土可大致分为紫泥、红紫泥、段泥三大类别。陶土烧制之后,之所以称“紫”,是因为用这种岩矿制成的壶,无论是何种颜色,泡茶后,静观其表面,皆有一定程度的紫光隐含在胎土内,乍隐乍现,具有质朴高雅的含紫色感。而之所以称“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无论土质炼得多细,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砂粒感。

  全世界皆有产陶土之地,但没有一个地方的陶土和宜兴紫砂一样。用傅英书的话说,“紫砂是一种会呼吸的材料,它本身是有活体的。”紫砂壶由高岭、石英、云母组成,特殊的结构使它具备了开气孔与闭气孔,这种气孔能有效地阻止黄菊霉素的侵入,因此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以越日而不馊。泡茶则将茶味凝留,遇热则气孔张开,将胎土中所吸纳的各种物质吐出来,这种替换常常同时进行。紫砂成品还具有吐纳的特性,若久置不用,会吸收周围空气的尘埃。

紫砂“品、玩、养”之道

  玩 乐在莫逆于心

  玩壶,何谓玩壶?在傅英书看来,中国人的玩器五花八门,想要玩得有品味、有文化,第一要出得起价钱,第二要有文化的修养,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是否只有家财万贯才玩得起壶? 其实,紫砂壶并非要买贵的才叫“玩”。很多大玩家都是从最普通的商品壶一点一点入门,逐渐玩到高端。其实,只有抱着轻松而非功利的心态玩壶,才能更沉下心来欣赏紫砂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而紫砂壶的审美特征即是文化因素,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中国书法龙飞凤舞的线条组合,体现着气韵生动;中国画精心的布局与章法,折射着中国的哲学思想;篆刻的斑驳古拙所形成的物殊美感,统统集中表现在人手可握的一把小壶上。

  人对壶的赏玩,带着知音的惺惺相惜,故常有奇妙的缘分。傅英书在著作《紫砂收藏的学问》里记载一对夫妻的故事:“丈夫喜欢一紫砂罐,杀不下价签,扯不下脸,悻悻然回了台湾。老婆上北京,巧遇同样一件东西,软言巧语谈拢了价,带回家,丈夫惊喜莫名,既为夫妻之间奇妙的心有灵犀感动,又为收纳珍宝而惊喜。”

  人有个性,壶同样有壶性,人诞生后的命运却各有不同。壶同是窑火中所诞生,流传到谁手,也各有不同的际遇。人的一生各有其境界,壶的美也与茶结合成一种艺术境界。人的内涵潜质,有待人提拔赏识;壶的内涵,也待人们的发觉与欣赏。人会怀才不遇,好壶也有蒙尘之时,等待有缘人“救风尘”。

  傅英书就曾在朋友家发现一把遗弃墙角的花苞小壶,因壶盖有瑕疵而失宠,蒙尘纳垢,却是一把好壶。她把小壶带回家,经过一番清洗,又用好茶细细“养”了一番,直到这把壶重新“容光焕发”。等到原主人再见时,已经认不出原来的壶。所以,如何“养”壶,也是一门学问。

紫砂“品、玩、养”之道

  养 境在涤除玄鉴

  养壶的“养”,是照顾的意思。泡茶之余,顺手整理,使它光洁明亮。久而久之,茶的精华被壶吸收到一定程度,由里而外滋润了壶的胎土,透到壶表,使壶表的胎土变得细腻柔亮,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古玩术语有“包浆”一词,是指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由此,不少人认为紫砂壶表面由茶垢和人手的油垢合成的污亮为“包浆”,但这其实是以讹传讹。

  真正的“包浆”是指紫砂壶在入窑高温烧制时,表面的砂质经高温烧熔成浆,再结成的表面,这是紫砂的特色,它可以不上釉,而自然形成一层表皮。但这时的“包浆”不亮,通过泡茶用壶、养壶,茶水滋养,使紫砂壶呈现自体妍丽的肌理之美,才为真正的包浆。

  紫砂壶的双重气孔,使它善于吸收与附藏,土胎越好,吸收的效果也越好,透到壶表的光泽也越柔和,这早在明末周高起所著的《阳羡明壶系》一书中已经有所阐释:“壶,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自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斓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

  古壶,是紫砂收藏的高级阶段。很多收藏者认为古壶要保持脏旧之色,方显“历史痕迹”,其实,古壶尤其需要用心“养”。仅仅拭去古壶表面的尘土并不足够,它吸收在胎土组织里的暗沉沉的“光”其实是“脏”,既不是土的本色,也不是“包浆”,而必须经过茶养才能彻底清除。若将壶洗净,将壶中的污垢和异味靠养壶除去后,就可以用来泡茶,届时,就可以体会到,古壶泡的茶,不但香、甘,最可贵的是它能将茶的喉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将茶水软化顺口,而且古壶的土,也是年代越早的越好。

  养壶之道,蕴含着《道德经》中“涤除玄鉴”的哲学,人在清洗、养护壶的过程中,逐渐明心见性,祛除内心的尘垢,使灵魂得到熏陶净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