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功能之演变(中)

  (一)紫泥新品:煮

  紫砂器最早必然是作为一种容器出现,或盛水,或置物,这些用途无法体现紫砂器与其他陶器有何不同。只有用于的时候,紫砂独特的品质就如金子在沙砾中光芒四射。

  一般认为,紫砂用于茶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的诗句。有关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句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元代(一说清康熙年间)的蔡司霑在《霁园丛话》里记载,自己在白下(现南京附近地区)得到一个刻有“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的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且不探究蔡司霑是元是清,但比较确切的是,孙高士名孙道明,号清隐,元末华亭人,曾名其居处为“且吃茶处”。这些吟咏和记述都直接谈到了紫砂茶具,说明宋、元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紫砂煮茶的妙用了。

  明代早期的紫砂壶也是供煮茶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在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绘有竹炉、提梁壶、火夹、水缸、茶罐等多种茶器。其中的提梁壶与吴经提梁壶如出一辙,可见这种壶当时是用来煮茶,尚不是泡茶之用的。

紫砂壶功能之演变(中)

  (二)莫妙于砂:泡茶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是紫砂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紫砂壶的功能也发生巨大改变。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张源(明)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几乎相同。冯可宾所著《岕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质地的要求就相对高了。

  紫砂器的密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炻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这种特性使之能吸收茶汁和香气,使用越久,泡茶越香,非但“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更有“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的独有品质。于是紫砂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便从其他陶器中脱颖而出,更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正是“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