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

       宜兴紫砂陶器举世闻名、有口皆碑.不但为宜兴赢得“中国陶都”的美誉.而且更使中国陶器在国际陶瓷艺林中大放异彩。“石瓢”是紫砂器型中最为经典的壶款型之一,其经典的三角造型已深入人心.为众人所喜爱,而“石瓢”同时也传达了古代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运用,东方人在审美方面的造诣,“石瓢”的经典造型将永不落后。同时“石瓢”也是众多制壶者最爱制的壶.原先“石瓢”叫“石兆”,起初为金属“铫”,后苏东坡将金属铫改为“石兆”.这也与当时的茶道有关,相传苏东坡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有一种紫色砂罐用来煮,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紫砂石铫为什么又称“石瓢”.这“铫”又改成了“瓢”呢?顾景舟先生从古文中得句“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有一瓢足矣,于是“石铫”改称“石瓢”,“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

  1,“石瓢壶”的艺术特征

  从各个部分来看“石瓢壶”。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亦有其制作规则,“石瓢壶”壶身呈梯形,按一定的几何形体,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心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恰到好处。

  虽然“石瓢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应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lmm,粗看平整至极,细视略有高低,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上的钮为桥形,桥中央最狭处向两面延伸至盖,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一个三分之二的椭圆形,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椭圆,与桥钮形成呼应。

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

  “石瓢”壶嘴称作直筒暗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从壶嘴至壶身逐渐加粗.好像是从壶体长出来的感觉,看起来并不是装上去的。至壶lcm左右是直形,但看起来又有些喇叭形,这也是视线错觉造成的美感。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冲力、不涎水;壶把要求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三角形线条,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和顺流利;石瓢的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不偏不倚。

  2,“石瓢壶”的造型特点

  石瓢壶若按造型上细分的话,可分为“子冶”、“景舟”、“汉棠”石瓢三种,这些“石瓢”是以作者名字来命名的,也就是说以作者的壶型作为一个标准来参考。因为从形、神、气、态方面来说,这些“石瓢”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其造型特点不言而喻。

  重心与稳定性

  紫砂壶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稳的要求。稳除了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有安定感。“石瓢”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造型的重心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15下垂的中轴线落在壶底的中心点。“石瓢壶”的侧立面近于正立的等腰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得造型稳而不重。

  流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

  紫砂壶的流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流或把任何一方过重,或是壶把向外回转得过大,都会使得造型重心偏离中轴线。若流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平衡。“石瓢”其装配的形式是:壶体两侧的流和把都各朝一方倾斜,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中轴线为基准在两侧形成两个虚拟对称的三角形,并与壶口同高,以达到视觉虚拟空间上的平衡。

  整体与局部

  “子冶石瓢”壶身为等腰三角形.在盖子、壶钮部分上,壶钮的造型为求取得与主体的协调。设计者往往将其外形做成主体正立形的缩小,是主体外轮廓的延伸。钮部与盖面的衔接内曲线为椭圆形。使得造型上有动感而不僵化。壶钮外形的切线同样为一个三角形,位于壶身主体三角形内上部,并且在造型上内外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都要平行,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