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牛盖壶”的田园野趣

     追溯历史,古为今用。紫砂壶艺术常常受生活所影响,不管是细微妙处,还是大体造型,皆可见生活的影子,就如《牛盖莲子)壶,采用夸张具象的方式,把牛这一元素融入壶体,足见生活田园乐趣给紫砂技艺带来的奇思妙想,构成了别开生面的紫砂壶艺术。

  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壶的作者都有自己对壶独特的见解与看法。牛盖莲子壶也是融合多种紫砂造型艺术为一体的结晶。清末民初,由陈光明所创制的牛盖莲子提粱壶,现香港具文物馆也收藏着这样一把,此壶壶身浑圆。肩宽颈阔,以圆弧线作颈肩之分,嵌盖牛鼻严谨细密。提梁方正,造型和谐周整,且光润洁净,高雅别致。底款方章“陈光明制”,盖款小圆章“陈”,小方章“光明”。清末民初紫砂名手美琴制作的《牛盖洋桶壶)也是牛盖型制。壶体为直筒形,造型严谨,也是提梁形,多以铜把作梁。

  提梁型制的牛盖莲子壶后来经裴石民先生六十年代于宜兴紫砂厂刨制改良而成现在的端把式的牛盖莲子壶。把原先的提粱去掉,改为细圆柱形,方形耳把式样,壶身又从扁圆削平的型制改成扁圆柱形。壶嘴由原先的像鸟类喉咙下面暂装食物的嗉囊尖琢改成浑朴秀丽,胥出有力的一弯嘴,削肩改为圆方直身,嵌盖改为压盖。整器气势雄奇,母子线变化,口盖配合相吻。也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紫砂壶的经典式样。此种类型的壶式也一直多被艺人改良创新,形成了种种备有味道的牛盖莲子。

紫砂壶“牛盖壶”的田园野趣

  一直追求创新的笔者也对牛盖莲子壶有着浓烈的兴趣,在制作此壶时笔者把该壶的焦点放在壶钮、嘴和把上以及壶身上,在制作上求型气,反复修改与凝炼,费工费时甚多,整器气势雄伟,更能显出其敦厚浑朴的韵味。

  从此壶的大体特征上来看,壶身的造型更为敦厚古朴,壶底的走线也更为圆浑,壶身肩线更为浑圆,将生硬的加工的线条感觉演变为曲线。整个给人一种宽厚平易近人之感。再加上段泥所制,颜色更为雄奇,泥质沙砾感明显,金玉铺就一般,细密真实,古味、老味、真味显而易见。壶嘴顺着壶身走线胥出,线条一顺而就,浑圆顺势。壶把方圆相济,力道浑厚,嘴,身筒,把一线贯通。壶身的上端大于下端,形成由上而下的收敛之势。

  壶口作一圈边线与壶盖相合,盖边沿略微大于壶口,翻边线起伏作出牛盖,盖高,盖上两边作牛鼻孔,孔浑圆,中间一条宽型带,与中间牛鼻孔融于一体,分上下两层,以牛的鼻孔形状作为壶盖的摘手,故为牛盖。见过牛的都知道,牛在生气和喷气时鼻孔会自然张开,而安静时则是平和安祥的,这里作的牛鼻形孔就是牛安静时的,整体也是为配合壶意宁静祥和的气氛。就像钱钟书《晚步》中描写的那样:“野塘水慢浮牛鼻,古道尘旋没马头。”微微露出的牛鼻犹如水淹没了牛身,巧妙自然,牛盖饱满,采用了牛鼻孔式的镂空结构,生动与趣味完美结合。壶体敦实沉稳,口盖切合好,寓意财运连连。

  《牛盖》壶是日用品和艺术品,形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纯朴的江南水乡情趣和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这把壶的工手、形制、选料都是上乘而且特殊的,胎质肌理丰富,色泽典雅,精心手制,掀盖提携便捷。壶身大而宽敞,明朗,挺括。有层次感。无论形体轮廓,还是结构比例都恰如其分,造物造境,充满艺术魅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