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收藏需知的“专藏”与“博收”

         在古玩市场上,许多藏友相遇,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收什么的?”“你搞哪一类?”同类藏品收藏者会“一见如故”,话匣子大开,热烈侃谈、切磋。询问此类藏品彼此有哪些宝贝,什么时候能相互看看,能否“调剂”或是探讨此类藏品现在的行情走势等问题。其他类别收藏者是插不上话的,有“隔类如隔山”之感,不会多参与讨论。

  选择某个类别、主题进行专题收藏,藏者当初多是从兴趣、偏好、“钱途”出发的,而后开始对此类藏品“专攻”,尽心收罗,逐渐走向深、专、精。“专藏”有它极大的好处,藏品选择时更有针对性,有限的收藏资金更能归拢。如此“集中”,就能出彩,藏出品牌。如今国内诸多拍卖场上,越来越多的推出,诸如某某夫妇、某某山房、某某斋的文房收藏专题、钱币专题、佛像专题、“珠山八友”瓷器专题、印章专题等规模藏品,也得到藏界的良好反应。一方面,资深藏家的专题收藏,在“出货”时特色明显,另一方面,同类藏品藏家们也会对这些专场投以高度关注。由此,某些竞拍大佬或博物馆筹办者,很愿意“一锅端”。他们在整体“接盘”这些知名的专题收藏藏品时,也等于是“接盘”了品牌、“接盘”了“传承有序”,较易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而“赚”回额外的名声。1993年,香港庄氏后人曾将王世襄旧藏之明清家具珍品79件,转让“接盘”后悉数捐赠上海博物馆;1999年该馆又斥资征集陈梦家、赵萝蕤夫妇旧藏家具26件。这些专题藏品整体转手,“完整”传承,转卖方高兴,捐赠者高兴,博物馆高兴,自然,参观游览者也高兴。

紫砂收藏需知的“专藏”与“博收”

  但一直以来有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现象,在藏家颇为“风行”,以至于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即很多初入藏市者均会得到前辈诸如此类的“教诲”:“搞收藏么,一定要有自己的专题,不然就没什么意思!”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下,很多“专藏”人士鄙夷“博收”者,至少“看轻”博收广爱者就不足为怪了。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专藏”者会认为“博收”者泛泛,收藏类别多了就会“浅尝辄止”、“无特色”。笔者在此,却有不同看法。如果说特色专藏是“鱼翅”,博收广爱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不啻是“熊掌”。“专藏”是相对“博收”而辩证存在的。驳杂、广泛、所藏类别多,也应是一种特色,是“博收”的特色。

  无可否认,有人立志做“大藏家”、“收藏名家”,专题性收藏也许更能出彩,更有特色、更彰显品牌,但就笔者接触的众多收藏爱好者来说,他们常常会如此评价自己:一是无太高的禀赋悟性,二也过了早年他人“吃仙丹”大捡漏的时机,三更缺乏充裕丰沛的资金,他们对收藏的旨趣,归结到两个字:“爱好”。是的,他们陶然于鉴赏小物品的闲情逸趣,乐滋于对鉴藏相关知识的歆享探求,沉醉于居家文化装点的弥漫馨香。他们认为这并非“胸无大志”、“自暴自弃”,恰恰相反,是他们直面不可能成为“大藏家”的现实,更是他们对收藏真谛的切实感悟。他们搞收藏,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方面的愉悦,感受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熏陶,体味的是一种收罗物品过程的小精彩或小失落。他们抱定一个原则,在资金可控的范围内,买“自己喜欢的”,至于藏品类型则不拘泥。于是,在他们自己营构的书斋或藏室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几件或硬木或柴木的老家具正在使用;书架上陈放有若干古籍线装书,还会有几册老拓片,几本古法帖;墙面张挂有字画,画缸里还插有一批卷轴画;案头上,立有太湖石小盆景或云南大理石砚屏,古瓷瓶中插有梅花;拉开书桌抽屉,里面印章、银元、铜钱、玉器小件……林林总总,尽可把玩。收藏者及家人,就在这种有不同类别藏品营构的浓郁氛围里,享受着艺术品的清闲雅致,享受着“藏品为我所用”的惬意人生。

  “博收”只能泛泛,让藏室成为一个“杂货铺”?未必见得。“博收”也有高层次。在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里,古陶瓷收藏是强项,但古典家具也占有重要一席。马未都作为一个“大玩家”,同时还收藏了相当多的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精品,其兴趣广泛,知识全面,触类旁通的本领,堪称为“博收”的一个标杆。

  5000年中华文明,遗存人世的古玩艺术品五花八门,丰富异常。一个爱好收藏的人,首先是爱好文化艺术,而它们正藉由不同类别、特性、造型、年代的无数古玩艺术品所承载和显现。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各门类的艺术创作,皆有几乎相同的哲学体系贯穿。一个时代的道境意趣,都能在这个时代的书画、玉器、家具等不同样式物品的工艺创作、雕琢、制作中,以或显或隐的表征体现出某种共通性。如此,收藏爱好者在接触这些物品中,就能归类、推导,从而练就“火眼金睛”。驳杂、广博的爱好和收藏,能练就藏者融会贯通的本领,享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品带来的不同乐趣。而“专藏”者,诸多对有别于自己收藏类别的物品“不感兴趣”、“目不旁视”,使自己失却了很多乐趣,也主动丢失一些“捡漏”的机会,同时,更有弊害的是,他们失去了掌握更丰富知识、更全面经验的机会。这犹如面对一桌“色香味”不同的菜,你只专挑一、两样吃,不但失去了品尝更多美味的美好体验,也失去了更多的营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