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的发展让紫砂自身来说话

    紫砂之家讯:朱小华和秦酉桃两位前辈讲的观点比较明确,概括起来就是自律、自信、塑心和继承这八个字,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而且我们经常都在提到,但是这八个字很有分量,有些时候就连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杂念。今天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能在两位前辈面前听到这些慷慨激昂的陈词,这对我而言有如一针镇定剂,因为你们的自信和寄望,我想我们这一代工艺师是不会有负众望的。紫砂壶全手工成型法几百年一直传承到今天,肯定会一直传承下去,因为紫砂的发展不是单靠紫砂工艺和产量来发展的,紫砂的发展就像二老所说的那样向精英方向发展,紫砂壶要想真正区别于其他具,要想在广大的美术领域继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要想永远的流传下去,紫砂文化本身和紫砂艺术价值的提炼是今后一个相当重大而恒久的课题,因为只有民族的艺术和文化的艺术,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会随着时代的变更和国际区域的改变而改变,这种东西的价值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价值更大。

紫砂文化的发展让紫砂自身来说话

杨维高

  所以艺术的东西,是科学和机械工具无法代替的本心的东西,这本心就是艺术家的灵魂,就是所代表的这个民族的灵魂,这本心就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其价值用再高端再先进的计算机都是无法算计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所谓全手工壶就是不依附模具成型,而是用拍打身坯成型的壶,半手工壶就是利用模具成型的壶。我首先要说明的是,半手工和全手工这两个概念在改革开方以前是没有这种说法的,就紫砂工艺本身而言,根本就没有半手工这样的说法,这些词语是在工艺比赛中产生的词,比如“全手工考试”“全手工比赛”等等,就是为了区别一个简单的“模具”问题。严格来说,模具只是成型的一个辅助工具,古时候就有用木头、石头等作“模具”来为紫砂壶塑形的。然而,不管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两者最后都需要双手来慢慢调整其形状,唯一不同就是,“模具”是原来就已经有了的模样,制作者只是将原来的形状依据模具再生产,我们不能说用模具塑出来的型就不好,但是,它的形状是受到模具所制约的,对制作者而言,自身术素养的空间发挥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用模具做出来的壶,即便工艺达到巧夺天工的极限,壶自身的气势、张力、内韵等美术元素还是呆板的,不尽人意的。那么相对的全手工壶,就能在其形体上发挥出制作者的艺术才能,而壶本身的饱满、张力、精气神等元素就更能显现,这就像弹簧,你施加的张力越大,它的弹力就越大,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紫砂壶成型的工艺标准和透气性而言,我认为其标准就像画画一样,一个对画画技法、笔性和墨性的理解能达到与心性合一的艺术家,他的一张画画一分钟是好画,画一个小时,一天,半个月,半年,都是好画,关键是他能停亦能收,做壶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奥妙就是,一般的工匠是在用笔,用工具去画画,去做壶,而艺术家用的是心而不是工具,工具是为心服务的,而不是为型为艺术品本身服务的,这点朱老爷子讲的最好。而两者最后的结果是,画画的人将画的表现技法运用得匠气十足,他是在炫耀自己的技术而不是艺术,做壶的人将壶的工艺,尤其是很多细节的工艺做得微妙微翘,只可惜整把壶没有一点灵气,死气沉沉的,一看就是一件“做工”不错的工艺品。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流传下来的那些传世佳作,我们也可以根据今天朱老爷子带来的朱可心大师曾经用过的工具,来对我们前辈做壶时的情景进行一些遐想,想想他们是这样用这些简陋而粗糙的工具来制作出如此传神的作品的,比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一把好的紫砂壶,不是说他的工艺要多么的精致,关键的问题是你给这件艺术品赋予了文化的含量和艺术的元素,有时,这些元素点到为止,有时,这些元素可以依据主题而猎取。

  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要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是需要个人的修养和造化的。就像我们拜师学艺一样,我们拜师就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传承一些简单的技术。真正要自己发展,靠师傅肯定是不够的,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在同行中去学,在外界自然中去学,唐代张彦远对中国绘画的品评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外师造化,中得心原”,用在紫砂艺术上,也是可行的。道家鼻祖老子也说过“平常心是道”,所以真正的师傅是每天与我们谈心交流的朋友,我们要谦虚、虚心地积累和交流我们各自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作品才能富有人情味,富有艺术魅力。今天八面来风堂给我们提供的这个交流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经验不只在一个人身上,经验是大家的,我们大家只有在一起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经验才是宏大的,只有彼此的经验相互触碰,才能检验和生发出新的经验来为紫砂艺术服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