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让泥土与黄金等价 初玩者多用眼少用耳(图)

紫砂让泥土与黄金等价 初玩者多用眼少用耳(图)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冲做客扬子鉴宝

 

紫砂让泥土与黄金等价 初玩者多用眼少用耳(图)

 

去年底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顾景舟的“雨露天星壶”拍出了近160万元的价格 资料图片

    紫砂壶以及紫砂器具作为江苏特有的名扬中外的珍贵藏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昨天,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冲,做客扬子鉴宝视频室,为紫砂壶的FANS们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探究,不仅畅谈紫砂壶的历史趣事,还介绍了很多紫砂壶鉴定和甄别的方法。详情请登陆扬子晚报网站(www.yzwb.net)。

    收藏价值一把壶拍出318万元

    自古以来文人雅客都爱收藏紫砂壶,一些出自名家之手、做工精良的紫砂壶,往往呈现“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现象。

    李冲介绍说,从去年和今年的走势来看,紫砂壶的集藏群体有了新发展。去年底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顾景舟的“雨露天星壶”拍出了近160万元的价格,而前不久在沈阳的一把清代紫砂壶也拍出了155万元的天价。2008年11月,一把唐云生前收藏的顾景舟制、吴湖帆绘的紫砂壶在上海工美秋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以318万元成交。

    收藏技巧味不易霉馊变质是好壶

    什么样的紫砂壶值得收藏呢?李冲介绍说,一把好的紫砂壶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器型上看,如果去掉盖子,茶壶嘴、壶柄及壶口一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将茶壶倒转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如果将壶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则表示是一把好壶。

    第二、从功能上来看,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如果有水溢出壶外,水很快就被壶吸干了。

    第三、如果是好的紫砂壶,使用过后,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用过的茶壶,表面比新壶更光滑。

    初玩者要多用眼少用耳

    初学紫砂壶收藏的人要多读相关知识的书籍,多看展览,多和别人交流,多了解市场行情。要先了解,后出手。买壶要用眼睛,不要只用耳朵,完全依赖别人的介绍。

    李冲介绍说,初玩紫砂壶,应选择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中档价位。投资的紫砂壶应该多元化,不同的大小、砂料、款式都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选择。除了去正规的专营店购买,眼力练出来的收藏者也可以去旧货市场淘宝。

 紫砂壶鉴别有三法

    一是断代。紫砂壶的形状、款识、泥质和技艺等,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一些重要特征入手进行鉴别。如民国以前的壶,在泥料中一般不会添加氧化剂,因此壶色都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藏友看到壶色是墨绿色等别样颜色,但卖家又号称是明、清时代的老壶就基本不可信了。因为墨绿色是在紫泥中加入氧化钴烧制而成,而这种技术在明清时期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是识别制作者。主要通过制作者标示的署款来识别,其署名特点至关重要。

    三是辨伪。这方面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知道断代和分辨作者,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制作特点、款识格式和擅长技艺,尤其对早期紫砂壶,其辨别难度更高,稍不留神或行道不深,就极容易看走眼。

    “慎买所谓的获奖壶,这是由近年来的会展经济带动起来的。”李冲介绍说,收藏者购买的壶不一定就是那次展会上获奖的那把壶;而且一些会展评奖中含有水分。因此,投资者购买要理性、慎重。

    收藏误区投资不应只关注“名人效应”

    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是收藏与投资的首选。作为一种民间绝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除了讲究泥质、工艺独特和装饰方式外,制作水平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

    鉴于名家通常具备高超的技艺,在师承传统的同时往往会不断创新,代表着一种工艺特色和流派,因此,他们的作品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和青睐。所以,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投资者应该首选名家之作。目前,一些高级工艺师的佳作,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壶时不要过分看重“名人效应”,一是名人壶价格相对较高,但也并非件件精品,特别是受到市场利益的驱动,有的名家壶,其实也只是“工手壶”。

    二是成长性较快的工艺师的壶确实也有很多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好作品,特别是对于资金不太宽裕的紫砂壶爱好者来讲,也可注意和挖掘用料真实,做工精细,有自己独特制壶风格,但现今名气较小的制壶者。“这种人就如同‘黑马’,他日后名气及口碑长足发展的时候,其壶的附加值的增长定会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李冲介绍说,这样的“潜力股”其实给投资预留了很多利益空间,值得投资。 

    ●紫砂趣史

    历代紫砂壶具有文人情结

    要了解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首先要掌握历代紫砂壶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李冲介绍了紫砂壶收藏需要积淀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明“大壶变小壶”

    明代有紫砂巨匠时大彬,喜作大壶,按画作之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应有2500CC之多。当时文人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那该有多好。”于是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改到了只有300-400CC左右。时大彬这一变革,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清文人工匠同造壶

    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陈鸣远。当时文人仰慕、佩服陈鸣远的紫砂技艺,都以为陈鸣远制器题诗落款为幸运事。陈鸣远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陈鸣远听取、吸收、采纳了这些文人学士对紫砂器物制作的喜爱和偏好,积极地将他们所提供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并由此开创了紫砂文房制作的先河。

    近代五把石瓢壶少了两把

    近代的紫砂制作大师顾景舟,在上世纪40年代通过铁画轩二代传人戴相民介绍,结识了一批在上海有影响的书画家,如江寒汀、吴湖帆、来楚生、谢稚柳等人。至今仍有石瓢壶流传于世,为顾景舟制,吴湖帆、江寒汀画,并由顾景舟亲自镌刻。“相传同式共做了五把,分送五人。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见到三把了。”李冲介绍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