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漫论

毛国强(一粟)
1、探源
   紫砂陶刻艺术源远流长,形成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追溯陶刻的渊源,可说是随着紫砂陶制作的创始而萌芽,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清隐’草书五字”的记载,由此说明早在元代紫砂器的初创时期,已在紫砂器上进行陶刻了。
  紫砂的陶刻工艺与坯体制作,造型设计是分不开的。陶刻的装饰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装饰的本能。初期的陶刻也许仅记载着制作者的名号而已,如明代供春壶、时大彬等人的名器,后来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觉悟,开始在壶身雕刻诗词和书画。作者的姓名仅刻在壶底或壶盖的子口上。这些,在清代吴赛的《阳羡名陶录》中记载凿凿可据。由于清初铭刻的时行、书法艺术的追求在壶艺本身的同时也被带动起来,有不少制壶名工,.曾在书法方面下过功夫;这样,逐步形成了书画陶刻艺术与紫砂工艺浑为一体的风格。趋向厚重端庄、清雅超脱,并且具有浓郁的艺术个性,或以书画同源之笔的刀法表现飞白,求得笔情墨趣的神采韵味;或以迹简意咳舍形求意,表现出中国画淡雅的情调,发展至今,更具时代风貌的陶刻艺术日臻完美.以立意新颖,章法错落表现的精品屡见不鲜,构成了陶瓷行业中一门独特的工艺装饰风格。

2、陶刻艺术的特性
  陶刻艺术的特性是以刀代笔,以特制的刀(这种刀不同于金石刀,亦不同于木刻刀)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指、腕、肘各部的力量,灵活自如地刻画。它大多表现中国书法,绘画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用刀的深浅、线条的粗细、力度的刚柔、画而的方圆、章法的曲直、刀路的交又诸多变化,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
  陶刻的表现技法丰富多采。双刀正入法(指刻底子)先用墨稿后适其迹而运刀。技法上讲求运行自如,不留痕迹。上刀下刀,顺刀逆刀不拖沓松驰,行刀时一刀划到底,不滞刀,轻重深浅恰到好处。各种书体,各种画面也有不同的刀法处理。其中要领当然要以明快果断,气脉相连来表达神韵,前人以快刀在刚料好的湿坯体上铭刻,有自然挺秀,古扑别意,使人耳目一新的晋唐风格;亦有一种一根笔道往往由多次切刀法接成,锋刃起止,似合而离,流露出犀利的刀痕,尤如书法中提按使转,顿挫起伏的笔意。
  单刀侧入法,一般不易掌握,它是荟集书画,金石、文学修养而一体的综合表现。操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艺术素养,并且需具备双刀正入法的一定熟练基础,有扎实的运刀技巧,并能通晓诗、书、画、金石诸艺术恰到好处地融汇一体。否则,作品则是重“匠气”而少“书卷气”。达到较高的境界则要求作者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未着刀先构思布局,下刀准而洗练,一刀起落都必须注意笔划的起势收势,刻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千净利落,胆大心细。这样,方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这种刻法的刀痕明显,锋芒毕露,刚劲挺秀,有如书法中之狂草,画中之写意,给人以气势磅礴,奔放雄浑之感觉。
  除此以外,还有涩刀、迟刀、满刀、轻刀、切刀、带刀等多种刻法。至于沙地刻、阳文刻、着色刻等都属前二种刀法之源。
  由于紫砂陶刻艺术与紫砂器皿风格形貌取得和谐而协调的一致,使紫砂陶刻既不同于一般的“民间画派”“又不属于旧的“宫廷画派”而比较接近于“文人画派”但又独立成一体。

3、陶刻的发展及演变
  早期的陶刻工具是削竹为刀,先以署名为主,后来,照名人书画格式依法镌刻并署姓名,为此,使宜兴紫砂名气益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明清两代,来宜兴定刻制文房玩具者为数甚多,如项元沛、赵宦光、陈眉公、董其昌、邓濮、顾元庆、郑板桥、吴大溦、任伯年等,定制壶器均署室名或人名以传世,后人称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由于书画已成为砂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人在品评砂器的优劣时,亦以书画作为标准之一,形成“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
  紫砂器上铭刻题辞如款署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于创作活动。很多作品,反映了文人歌唱吃生活之乐趣,如时大彬壶,壶身镌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啤”。用卿壶镌:“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由于文人的参与使紫砂陶刻向前进了一大步,到了清嘉道间,陈曼生出样、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更使陶刻日臻完美。曼生壶大都请书画名家亲手撰词镌刻,皆有传器可证。这种好尚兴趣,多少推进了陶刻的发展,到了清末,由于紫砂产品的数量增多,陶刻艺人队伍逐渐扩大,并涌现出许多高手,如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芦兰芳、韩泰,邵云如等人。解放后还有陈少亭、任淦庭等艺人。
  陶刻艺人辈出,技法不断创新,从原来单纯的一二种刻法发展到近十种刻法, 刀法也不断改革,出现多种式样不同要求的造型。从原来的斜尖形发展成平形、三角形、锯凿形等。用以不同要求的画面装饰,新的工具使新的画面出现新的风格。古淡奇拙,别具气势,既有力度的镌刀感又有笔意的书写感,这种工具及技法的演变使陶刻工艺大大发展了一步,为陶刻的未来展现更为广阔的前景。

4、陶刻创新之我见
  陶刻看起来易入门,但真正入门者非易!精于此道,更需刻苦深研,日久月长才能步入成功的殿堂。在继承和发展陶刻工艺这个主题上,必须持维承严谨传统的艺术风格为主,师古不泥古,但不囿于老的章法、老的格局,在扎实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其它各门艺术,博采众长,汲其它各门艺术精华于一体,化为我有,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塑造全新的自我,创造新的具有独特时代风格的个性来。
  要达到这样一个意境,必须走创新之路,创新是门难事,紫砂陶刻姣姣者不乏前人,在创新这条路上试图可作以下几点方面的探索
(1) 工具的改革
  故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陶刻这门手工工艺来说,工具的改革,至关重要。陶刻艺人,一定要学会创造各种形体的刀刻器以适应各种画面的需要,以达到较好的艺术装饰效果。
(2) 技艺的创新
  从以前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诸位陶刻家运用各种技法镌刻的精品,倍受欢迎。在风格的创新上可以变化各异,在技艺上也可以运用堆、雕、刻、刮、琢行各种技法交叉出现,如去年本人创作的一套以此技法为主的四件艺术挂盘、赴港展出,影响较大。这说明,陶刻的路子完全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表演,肯定是受欢迎的。
(3) 泥色的运用
  紫砂以五色土为主,烧成后色泽变化纷呈。因而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自然泥色来表现不同的画面,特别是瓶、壁饰等陈设品的设计效果会更佳。

  当然,陶刻创新的路子是十分宽广的。可以在实践中作为更广泛的探索,目的仍在于使陶刻这门独具民族色彩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使紫砂这颗工艺美术的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光耀于世。

赞 (0)